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1976
年
第
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短波鞭天线加载的研究
1976(2): 15-24.
摘要:<正> 一前言一般战术电台天线结构上都要求短小轻便,在舰艇、船舶上也由于环境的限制,天线尺寸不能做得很大,因而天线经常要工作在远低于其谐振频率的频段上。短天线的基本问题是容抗过大,输入电阻很小,使天线电特性变得很
39
|
16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75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钢中微量钙的比色测定(Ⅱ)用氯膦偶氮Ⅲ和安替比林偶氮Ⅲ测定微量钙的研究
1976(2): 25-36.
摘要:本文对氯膦偶氮Ⅲ和安替比林偶氮Ⅲ比色测定钙的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试验,改进了测量条件,结合甲基异丁基酮萃取分离大量铁、DDDC 萃取分离钴、镍等二价金属离子、苦酮酸—TBP—环己烷萃取钙,上述两种方法均可应用于测定钢铁中低至0.0005%的钙。
35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76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炼油厂污水循环使用冷却器管道中生物结垢的防止
1976(2): 37-44.
摘要:炼油厂污水经活性污泥处理及砂滤后在冷却水系统中循环使用。24天后在冷却器的管壁上发现1.9毫米厚的深棕色软垢。初步分析此垢主要由丝状细菌,菌胶团,单细胞细菌,小球藻,大颤藻及小颤藻所组成。向冷却水中投入次氯酸钙,使余氯浓度达到0.5ppm,然后在24天的循环中连续投入次氯酸钙使余氯保持0.1ppm.在此条件下对异养细菌,铁细菌及硫细菌的杀菌率均在99.7%以上,并有效地防止了微生物结垢。对于投药方法,保持余氯的水平和是否可能产生抗药性菌株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52
|
3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83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炼油厂冷却器管道生物垢中铁细菌硫细菌及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976(2): 45-59.
摘要:炼油厂污水经活性污泥处理及砂滤后在冷却水系统中循环使用,冷却器管壁上有深棕色软垢形成。从垢中分离到11株铁细菌,经鉴定其中5株为锈色纤毛菌(Leptothrix ochracea);3株为浮游球衣细菌(Sphaerotilus natans);1株为大单辅铁细菌(Sideromonas major);两株有鞘丝丝状铁细菌按其具有氧化铁及氧化锰的能力属于纤毛菌属,但其培养及形态特征与该属中已知种比较有显著的差别。分离到22株硫细菌。经鉴定其中20株为特劳威硫杆菌(Thiobacillus trautweninii),一株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s、denitrificans),一株为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ferrooxidans).另五株未能纯培养的丝状硫细菌鉴定为雪白丝硫细菌(Thiothrix nivea).分离到的硫酸盐还原细菌鉴定为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文中讨论了这些细菌在结垢,细菌腐蚀,硫化物腐蚀,酸腐蚀及降低冷却器热交换率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5
|
28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水稻幼穗分化过程中多糖的变化
利容千
1976(2): 60-67.
摘要:<正> 引言水稻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过程,伴随着生命活动深刻的质变,因而茎尖生长锥细胞的形态构造、分裂和生长、酶的活性、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理代谢过程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水稻幼穗发育阶段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水稻幼穗分化的研究与水稻育种和高
31
|
69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制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紫外线氯化锂复合处理Actinomyces aureus的诱变效果
1976(2): 68-73.
摘要:<正> 我国制霉菌素生产菌株金色放线菌(Actinomyces aureus)A—94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我国广东土让中分离出来的.该菌种的天然野生型具有生长迅速、菌丝不易自溶、综合制霉菌素能力强等特点.有关该菌种选育方面的资料,报道尚不多见。本文报道我们小组结合校办工厂制霉菌素生产开展高产菌株选育的部分工作。
34
|
9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79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从第十三届国际遗传学会议看西方遗传学界的思想动向
汪向明
1976(2): 74-80.
摘要:<正> 1973年8月20—2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了第十三届国际遗传学会议,据说有62个国家和地区的2715人参加,其中正式会员1857人。会中报告的论文共980篇。共计美国出席1068人(包括学生会员、列席人员等),加拿大105人,英国84人,日本71人,西德47人,苏联36人,……。与上届相比,1968年出席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遗传学会议的有56个国家和地区,共1720人。但本世纪初举行第3、4届国际会议时到会的只有二、三百人,论
59
|
2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74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现代遗传学对医学的贡献和有关问题
余先觉
1976(2): 81-88.
摘要:<正> 遗传学,从“经典”遗传学或细胞遗传学发展到分子遗传学,已逐渐成为全生物科学的整合和基础部分,渗透到了各个分科的领域。在医学方面,就促进了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的不断进展,扩大了遗传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显示了有关的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前景。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和“洋为中用”的教导,摘要介绍这方面的一些国外资料,并谈谈有关问题。
38
|
17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8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