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1981
年
第
1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简讯
几类m结合方案与PBIB设计
张尧庭,夏明远
1981(1): 1-17.
摘要:<正> 考虑有限域GF(q)(q为某个素数的幂)上的某些矩阵及n维线性空间Gn。§1讨论一些计数问题,为后面的展开作准备。§2讨论几何方案与设计。§3讨论矩阵方案与设计。这些方案与设计均可由某个矩阵的广义逆得到。[1]和[3]中的几何方案与设计,[2]、[3]、[4]中的NXM矩阵方案,都可作本文结果的特例,而对于NXM矩阵方案,[2]、[3]、[4]都没有讨论设计问题,本文却给出了相应的非平凡设计。
48
|
2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29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关于Ω-稳定微分同胚满足公理A的一个准则
邹应
1981(1): 18-21.
摘要:<正> 设M是-C
∞
紧流形,f:M→M是C
1
微分同胚。所谓Smale公理A是指: (a)f的非游荡点集Ω(f)是双曲集。 (b)f的周期点集在Ω(f)中稠密,即Ω(f)=。 f称为是Ω-稳定微分同胚,如果在C
1
-拓扑下,存在f在Diff
1
(M)中的一个邻域N(f),使得对每一个g∈N(f),都有一个同胚映射h:Ω(f)→Ω(g)满足关系式:h·(f|Ω(f))=(g|Ω(g)·h。Smale在文[3]中给出了一个使f为Ω-稳定的充分条件:f满足公理A及不存在环。并猜测它也是必要条件。Palis在[4]中证明了任何一个满足公理A的Ω-稳定的微分同胚必不存在环。很显然,现在剩下来的要回答的问题就是:Ω-稳定微分同胚是否满足公理A。
37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23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定理证明中的三个速算法
李卫华
1981(1): 22-30.
摘要:作者在曾宪昌教授的指导下,在PDP-11微型机上通过多次实验后,对用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的三个传统算法——合一、归结、包括,进行了改进,从而设计出三个相应的速算法。实验数据表明:对同一种用来进行定理证明的归结原理,引进这三个速算法后,可使证明时间节省数倍。而且要证明的定理愈复杂,效率愈显著。至今,用我们设计的定理证明器TPP已经对《数论》、《群论》、《平面几何》等方面的一些数学定理,以及一些程序正确性的问题在机器上予以自动证明。在速度很慢的微型机上,所通过的定理的证明平均只需30秒的机器时间,其中包括BASIC解释程序所耗时间。
36
|
2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17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逻辑函数的展开与数据选择器(DST)的通用性
卢孝先
1981(1): 31-47.
摘要:本文导出了逻辑函数的分组展开式,该式可看作是逻辑函数的积—和型标准表达式的推广,并为DST用作组合逻辑的通用组件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还给出了一种以DST为通用组件的组合逻辑设计方法——奇偶顺序法,该方法直观易行,简便快捷。
32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1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铁镍基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和结晶特性
黄胜涛,唐承欢
1981(1): 48-56.
摘要: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法,及示差热分析法研究了Fe
38
Ni
39
P
14
B
6
Al
3
及Fe
65
Ni
16
Si
7
B
13
两种软磁非晶态合金的温度稳定性及结晶特性。发现前者和后者的起始结晶温度分别为385℃及395℃。这两种非晶合金向晶态转变时最早形成的相都具有体心立方结构,是铁的固溶体;两合金各有另一结晶相(Fe,Ni)
3
(P,B)及(F
e
,Ni)
3
B是异所同构物,两合金在非晶态下退火都发生放热反应,这是非晶态下原子重排的结果。它们在升温时的结构转变大致都经历了非晶态Ⅰ→非晶态Ⅱ→亚稳晶态→稳定晶态四个阶段。
31
|
6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多孔电极极化及其分布的数值计算——Ⅰ 固、液相电阻的影响
杨汉西,陆君涛,查全性
1981(1): 57-65.
摘要:<正> 一前言关于防水型气体扩散电极的模型及极化理论,我们曾在[1]中综合评述。该文中介绍和推导的不考虑气相传质过程影响时的极化曲线公式在许多情况下亦能适用于一股多孔电极。推导多孔电极内极化分布和极化曲线公式时均涉及在选定的边界条件下求解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在不少情况下很难或者不可能得到解析解。因此,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更为简便。本文主要推导电阻对多孔电极的极化和极化分布的影响的微值计算方法及通用结论。所采用的计算工具为配有二级BASIC语言的微型计算机(RADIO SHACK TRS—80型)。在[2]中曾按单个园住孔模型用数值计算方法处理液相电阻及气相浓度极化对极化分布
36
|
165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34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稀土冠醚络合物的研究——Ⅰ.镧系高氯酸盐与二苯并—18—冠—6的络合物
肖文锦,王静秋,万婕,杨智宽,邱新发,娄润和
1981(1): 66-72.
摘要:本工作合成了镧系高氯酸盐与二苯并—18—冠—6的络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热稳定性、光谱(红外、紫外)、溶解度和电导的测定。得到组成为Ln(ClO
4
)s·L·H
2
O的固体络合物。(Ln=La,Ce,Pr,Nd,Sm;L=二苯并—18—冠—6)。其热稳定性较好。在乙腈溶液中的电导数据证明,所有络合物都属1∶3型。讨论了在几种有机溶剂中络合物的溶解度。
40
|
42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2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溴氧化镧:铽荧光粉的水解及其防御机理的研究(Ⅰ)
孙聚堂,蒋昌武,何喜庆,杜秀珍
1981(1): 73-80.
摘要:<正> 引言溴氧化镧:铽荧光粉是一种高效率的X线发光材料,Blasse[1]等首先报导了这类发光材料。可能由于制成品的化学组成偏离或结晶不好,以致当时所测得的发光效率极低。1971年,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Rabatin报导,他们制得了高效率X线发光荧光粉LaOBr:Tb(Ce)和GdOBr:Tb(Ce)[2],并制成了X线像变换器[3]。这种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很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后Rabatin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的研究报告[4-8]。北京大学等单位也于1977年先后试制了上述发光材料[9]。溴氧化镧:铽荧光粉的发光效率约为20%[10],大约是通常所用钨酸钙荧光粉的4~6倍,对X线的吸收效率比钨酸钙增加50%以上,同时,兰色发光的辐射量增大3~4倍[12]。目前,
51
|
3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环烷酸萃取稀土元素的研究(一)——NH
4
NO
3
、EDTA铵盐在稀土萃取过程中的应用
庞伦,席美云,庞静,吴爱清,黄金雄,陈翠云
1981(1): 81-88.
摘要:<正> 前言环烷酸萃取稀土元素,六十年代初和Bauer等进行了研究[1,2]。七十年代以来,取得很大进展[3-9]。一九七四年,国内研究了它对钇与非钇稀土元素间的分离,采用一步萃取分离法获得纯度为99.99%的Y
2
O
3
,该工艺已成功地用于工业生产[10]。镧、钇和其它稀土元素的环烷酸萃取分离也取得良好的进展[11-13]。在环烷酸萃取体系中,相邻稀土元素间的分离因数,一般说来是不大的,在0.3—1.3之间[14-15],加入盐析剂[16]或氨羧络合剂[2]可以改善分离条件。当水相加入盐析剂——NH
4
NO
3
3后,某些相邻稀土元素出现了分配系数随稀土元素原子序数增加而下降的"倒
40
|
92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28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大麦花粉雄核发育的特点及其与诱导频率的关系
周嫦,杨弘远
1981(1): 89-94.
摘要:多数大麦品种花药培养的诱导频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已启动雄核发育的花粉的败育。细胞学观察发观:雄核发育的花粉可分为分生细胞型、液泡化细胞型、贮藏细胞型与游离核型。有活力的愈伤组织主要是由分生细胞型产生的;其它类型大多败育。品种诱导频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分生细胞型的多寡,而与其它类型关系不大。因此认为应从增加分生细胞型入手来提高诱导频率。
42
|
21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小麦亚族(Triticinae)种间细胞质差异和核质的相互作用
徐乃瑜
1981(1): 95-108.
摘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小麦属及其近缘属种间细胞质差异和异源细胞质作用的有关研究。指出了不同细胞质对核质杂种植株的育性和其它性状的影响。并且简述了有关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因子的探索及其遗传分析的研究。最后,对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简单介绍。
65
|
33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6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人工寄主卵培养的赤眼蜂的野外试验初报
湖北省赤眼蜂人工寄主卵研究协作组
1981(1): 108.
摘要:<正> 在赤眼蜂人工寄主营养、人工寄主卵壳、人工寄主卵制卵技术和利用人工寄主卵培养赤眼蜂的培养条件等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为了检验人工寄主卵培养的赤眼蜂在野外寻找和攻击害虫的能力,我们利用人工寄主卵培养的赤眼蜂进行了两次小面积的野外放蜂试验。第一次于80年6月中旬在玉米地里进行,第二次于80年10月上旬在松林中进行。两次试验都设有试验区、对照区和空白区。各区面积相等,并分别在玉米植株和松树上挂有数量相等的新鲜棉铃虫卵(玉米植株上)或经过冷藏的松毛虫卵(松树上)。试验区和对照区分别
57
|
2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16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地震前兆与动物行为异常规律的研究——Ⅰ.震前蛇出洞原因的初步探讨
康智遥,陈采良,张荣富,杨炽
1981(1): 109-117.
摘要:约300条蛇用来研究它们对温度、电流,磁场、振动、地气化学成分(H
2
S,SO
2
,CO
2
,CH
4
)的反应,结合分析相应地震前兆因素及其强度,认为地气化学成分是引起地震前蛇出洞的主要因素。地电、地磁的震前变化不能引起蛇的行为异常反应,大震前的小震(4级以下)亦不能引起蛇的行为反应,因而三者都不是引起震前蛇出洞的前兆。温度的增高是寒冷地带震前寒冬蛇出洞的必需因素,气温0—4℃时,蛇窝温度需达到21℃持续一天以上才有部分蛇出洞。由于地气产生处常有烘热感,因而存在地气与温度共同作用引起蛇出洞的可能。并认为震前一般动物行为异常,地气的溢出是主要原因。
59
|
10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19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初见成效
1981(1): 118.
摘要:<正>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吕叔湘、副所长刘涌泉等同志,到我校详细听取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工作的介绍,并到计算机科学系微型机实验室,观看了利用RD—11微型机对《骆驼祥子》的语言资料进行自动处理的现场表演。研究小组还向吕叔湘、刘涌泉同志赠送了由他们亲自提问的《骆驼祥子》的有关语言材料的部分打印样品。这项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是我校中文系,计算科学系、空间物理系信息处理研究室、图书馆学系、图书馆等单位协作进行的。一九七八年,首先在国产七○九机上对一九六二年版
24
|
1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24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