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子折射度是光引起的原子内电子的极化率。其实质就是核电荷与电子之间的相对移动性。移动性越大,原子折射度也越大。由于近核处电子的势能远比各外层的电子的势能大得多,它们的这种移动性自然也就比各外层的电子小得多。因此,元素的原子折射度应由外层电子构型、原子体积和有效极化力决定。其关系式是:(n/R+1)1/2=aZ*/r2+b(n=ns.p+0.1nd+0.21nf) 利用上式,计算了周期表中所有元素的原子折射度。对于非金属元素,与实验值、slateret al.量子力学及Eisenlohr et al.所建立的原子折射度系统均很一致。对于金属元素,也与及杨频值相接近。
摘要:采用竞争性蛋白质结合放射分析法(competitive protein binding radioassay)对培养中的卡那霉索产生菌——卡那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kanamyceticus)胞内cAMP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卡那霉素链霉菌在不同发酵时期均存在有胞内cAMP,其浓度变化于15—55pmol/mg菌丝干重之间。处于生长期(trophophase)的细胞胞内cAMP水平不断上升,达到高峰后,主生长期结束,进入抗生素合成期(idiophase),合成期的细胞胞内cAMP水平急骤下降,并一直保持低水平。在培养基中加入外源cAMP,观察到卡那霉素合成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cAMP与卡那霉素生物合成、与菌体的初级代谢转向次级代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