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1986
年
第
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简报
Frechet空间的一个核性特征
刘培德
1986(2): 1-8.
摘要:本文证明了通常所知的一个关于可测函数一致可积的条件实际上是核Frechet空间的特征性质,作为推论,给出了有限维Banach空间的特征。
37
|
2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5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关于n维矩量问题及加权一致逼近问题
张蕊
1986(2): 9-20.
摘要:本文利用n维情形的Mandelbrojt基本不等式以及积分变换得到了n维Stieltjes-Hamburger矩量问题确定性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其次,本文还研究了在[0,∞)×…×[0,∞)×(-∞,∞)×…×(-∞,∞)上的n维加权一致逼近问题,得到了关于该问题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对于渐近的Dirichlet级数即附着级数,余家荣在[1]及[4]中将Mandelbrojt的基本不等式推广到二维情形,并利用它研究了二维矩量问题,关于第一象限上的广义二元准解析函数及二重Dirichlet级数的奇点。柏盛光[5]研究了全平面上的广义二元准解析函数及全平面上的加权一致逼近问题、n维Stieltjes-Hamburger矩量问题及n维广义准解析函数,但他的结果与这里的结果不能互相包含。
59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0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软件错误及其对工具系统—WPADT的影响
何克清,徐仁佐
1986(2): 21-28.
摘要:在软件工具系统——WPADT的开发过程中, 我们收集了一些错误数据。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并报导了分析的结果;讨论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收集错误数据的方法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定义并计算了WPADT的平均每千条可执行语句行的控制复杂度,并据此得出它与模块大小基本上成线性增长的结论。最后,运用Nelson模型对WPADT的可靠性作了粗略的估计。
32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0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人工时效Co
66
Fe
4
V
2
Si
8
B
20
金属玻璃非晶相分离的研究
黄胜涛,曹建
1986(2): 29-36.
摘要: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透射电子显微术和示差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经人工时效的Co
66
Fe
4
V
2
Si
8
B
20
金属玻璃中非晶相分离现象。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该样品在200℃<T<Tg温度范围内经较长时间的人工时效就会产生非晶相分离,分离进行的机制是成核-长大,析出相的结构比母相更有序,是以二十面体作结构单元构成的。
49
|
3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3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AuNi合金电阻极小
杨振凡,刘福绥
1986(2): 37-44.
摘要:本文应用电阻率公式;ρ=ρ
L
(T)+ρ
0
(0)-nρ
1
log T+A(n
2
)/T,解释了AuNi合金的电阻极小。
33
|
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08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二重性原理在导电圆锥边值问题中的应用
徐鹏根
1986(2): 45-51.
摘要:本文用二重性原理求解电磁场边值问题,得到了导电圆锥上振子天线的辐射场,和利用并矢格标函数法所得结果一致。
62
|
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斜入射下向列型液晶散射光光强和线宽分布
答孝义
1986(2): 52-58.
摘要:本文首先确定在进行向列型液晶散射实验时,样品正确的几何安排,接着引入斜入射方法,计算了MBBA在斜入射下散射光光强和线宽的分布。在此基础上,作者从测量斜入射下EE散射光的线宽分布入手,获得了MBBA的两个Frank弹性常数k
11
和k
33
。这一实验方法可能发展为测定向列型液晶弹性常数和粘滞系数的一个系统化手段。
54
|
2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发射机功率的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郑林华,张肃文
1986(2): 59-6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利用接收机的误码率,通过用微机对发射机功率进行自动控制的原理,论述了设计思想,给出了微机控制的实际电路、程序框图与实验结果,并对两种控制电路进行了比较。
58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氮杂冠醚研究——Ⅰ.N-取代氮杂二苯并18-冠-6的合成
吴成泰,宋建高
1986(2): 65-70.
摘要:本文报导两类新的N-取代氮杂二苯并18-冠-6化合物(Ⅰ)和(Ⅱ)的合成,取代基为:—C
4
H
9
,—C
5
H
11
,—CH
2
CH
2
OCH
3
,—CH
2
CH
2
OCH
2
CH
3
,—CH
2
CH
2
OC
4
H
9
,—CH
2
CH
2
—OCH
2
CH
2
OCH
3
,—CH
2
CH
2
OCH
2
CH
2
OC
4
H
9
,—CH
2
—CH=CH
2
。合成方法为将N-取代氮芥和邻苯二酚或[2-(邻羟苯氧基)-乙基]-醚在正丁醇中回流近20小时,分别得到N-取代单氮杂二苯并18-冠-6(Ⅰ)或N,N-取代双氮杂二苯并18-冠-6(Ⅱ)。
43
|
197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08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有机钼、钨化合物研究——Ⅷ.有机钼、钨催化体系催化取代乙炔二元共聚反应研究
何李平,刘德海,刘道玉
1986(2): 71-76.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有机钼、钨催化体系存在下,N-丙炔基咔唑(PC)分别与苯乙炔(PA)和二苯乙炔(DPA)的二元共聚反应。得到了两种新的线型可溶的PC与PA及PC与DPA的二元共聚物。确定了其结构,并对聚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表征。
36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0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有机硅聚合物负载的过渡金属络合催化剂的研究——Ⅶ.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刘基万,龚建春,肖超勃,游江,陈远荫
1986(2): 77-82.
摘要:本文报导了聚γ—(m—二苯膦苯基)丙基硅氧烷钯络合物、聚ω—二苯膦十一烷基硅氧烷钯络合物分别固载于二氧化硅、氧化铝以及硅镁型吸附剂上所得到的六种催化剂,并研究了这些催化剂中的无机载体、有机载体及金属络合物在氢化中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载体相同,不同的无机载体对催化剂影响的活性顺序为:硅镁型吸附剂>氧化铝>二氧化硅。无机载体相同,则以γ—(m—二苯膦苯基)丙基硅氧烷为有机载体的催化剂的活性大于以ω—二苯膦十一烷基硅氧烷为有机载体的催化剂。同时,金属络合物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磷钯比越小,催化活性越高。
63
|
4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4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钍—氨基J酸偶氮氯膦—溴代十八烷基吡啶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王明胜,唐清林,张华山
1986(2): 83-87.
摘要:在1.7N盐酸溶液中,钍(Ⅳ)与氨基J酸偶氮氯膦及溴代十八烷基吡啶形成蓝绿色三元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705nm,摩尔吸光系数高达1.98×10
5
l/mol·cm,高于文献报道最大值。三元络合物中钍与氨基J酸偶氮氯膦的络合比为1∶3.多数常见共存元素的允许量较大,方法选择性较好,用于矿石中微量钍的测定,结果满意。
72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7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红外光纤材料的研究——Ⅵ.AlF
3
-PbF
2
-P
2
O-5玻璃的结晶动力学
夏幽兰,冯勇跃,袁启华,张克立,张立鹏
1986(2): 88-94.
摘要:在653K至803K的温度范围内,本文对红外光纤材料氟化物一氧化物混合体系的玻璃AlF
3
—PbF
2
—P
2
O
5
的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该体系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的玻璃转化温度Tg、结晶温度Tc,熔融温度Tp和结晶活化能。
67
|
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07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B
11
H
14
-
阴离子电荷分布的研究
罗明道,焦庚辛,陈琼,周光耀
1986(2): 95-99.
摘要:B
11
H
14
-
阴离子中有三个氢原子是离域的,给设计计算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列出了几个计算方案,利用能量最低者以优选,同时用CNDO/2计算该离子的电荷分布,然后利用软硬酸碱原理讨论它的取代反应。
42
|
1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红菜苔的核型研究
黄爱军,利容千,曾子申
1986(2): 100-104.
摘要:本文对十字花科植物红菜苔(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的两个品种"十月红"和"洪山菜苔"作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品种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均具一对随体染色体,其中"十月红"品种核型为2n=20=8m+10sm+2st(SAT)"洪山菜苔"品种核型为2n=20=14m+6sm(2SAT).文章对红菜苔随体的确定以及红菜苔的起源进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72
|
56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1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用体外试验方法比较女贞子、淫羊藿、刺五加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冯作化,范秀容
1986(2): 105-110.
摘要:本文报告一种研究药物对巨噬细胞作用的体外加药试验方法。此法可在一块培养板上,用来源于同一小鼠的细胞,同时对几种药物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重复性比较满意。我们用这一方法比较研究了女贞子、淫羊藿提取液和刺五加针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以及对氢化考的松的对抗作用。女贞子和淫羊藿对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吞噬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激活作用;刺五加和淫羊藿均可减弱氢化考的松的抑制作用。
60
|
6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自生贝氏固氮菌的培养与DNA的提取
黄永秀,余运萍,严家骐
1986(2): 111-116.
摘要:采用常规的葡萄糖培养基(GM)培养自生贝氏固氮菌Beijerinckia SP.7号,细胞互相粘连成大的菌胶团,难以收获,不能破壁、溶菌,给DNA的提取带来极大困难。我们在GM培养基中加入SDS或以乳酸钠代替葡萄糖作碳源进行培养时,发现细胞分散,不形成菌胶团,容易离心回收,回收率提高5—7倍。以溶菌酶结合冻融法进行溶菌、破壁处理,原生质体形成率达到90%以上,DNA提取量提高数十倍,得到均一的DNA样品。该菌DNA的Tm值为89.6℃,GC含量为49.5%。
57
|
9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5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尼尔斯·玻尔和电子自旋
王自华
1986(2): 117-124.
摘要:<正> 在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1885.10.7—1962.11.18)诞生一百周年的今天,不妨来挖掘一下他在物理学史上至今还未被人们普遍关注的功绩,以作为我们对他的最好纪念。电子自旋是量子物理学中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概念。自1897年4月29日汤姆森(J.J Thomson)直接证明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的实际存在以后,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都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而1925年10月17日电子自旋概念的提出,又是人类在认识电子特性方面的一次飞跃,使原子结构和光谱学理论更趋完善。玻尔不是自旋的直接提出者。但是,他深邃的物理学理论思想,他那迅速认识复杂事务的物理学直觉,特别是他提出的近乎自旋的有关概念——非力学强制(Unmechanischer Zwang),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及别的研究者。这些影响是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认为,它决定着电子自旋概念的诞生。
47
|
13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2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碱土金属与冠醚配合物的研究——大环聚醚配体时Ca
+
和La
3+
离子的竞争配合作用
萧文锦,季振平,程功臻,胡洁,秦子斌
1986(2): 127-128.
摘要:<正> 冠醚配体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几乎是与大环聚醚类化合物同时发展起来的,已有很多这方面的报导。我们在研究希土冠醚配合物的基础上,对Ca
2+
离子的冠醚配合物以及Ca
2+
离子希土离子和大环聚醚配体间的竞争配合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由于希土与碱土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相同,它们的电离势相近,故在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导致它们在分离上的困难;加上Ca
2+
又是生命体系所需的重要元素,所以研究它们的配位性能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中都很有意义。我们将Ca(NO
3
)
2
与苯并-15-冠-5(B15C5)反应制得配合物Ca(NO
3
)
2
·B15C5(Ⅰ),又以不同比例(1∶1,1∶9)的硝酸钙和硝酸镧混合盐与B15C5反应,得到配合物Ⅱ、Ⅲ。分别用燃烧法测定了C、H含量,用发射光谱法测定了La的含量,结果如下表:
31
|
5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09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武汉大学学人谱
李国平教授
1986(2): 125-126.
摘要:<正> 李国平教授,广东丰顺县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1910年生,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学系。1934年东渡日本为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研究生,系统地开始了他的数学研究工作。1931年从日本回国,被推荐为中华文化基金会研究员,选送法国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工作。1939年值抗日战争初期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归国,先在四川大学执教一年,翌年,则受聘为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以至于今。半个多世
206
|
2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412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