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1989
年
第
3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简报
扩张型随机算子的随机不动点定理和Caristi不动点定理的随机类比
侯友良
1989(3): 1-9.
摘要:关于压缩型和非扩张型随机算子的随机不动点定理,已有很多结果,但关于扩张型随机算子的随机不动点定理,目前文献中尚未见到。本文对具有随机定义域的扩张型随机算子证明了两个随机不动点定理。本文还对一族依赖于参数的偏序集证明了可测的极大元映射的存在性引理,并用之证明了重要的Caristi不动点定理的随机类比。
关键词:扩张型随机算子;随机不动点;随机定义域;可分的随机算子;偏序集;Caristi不动点定理
41
|
2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关于nil-nilpotent问题
刘先忠,吴学军
1989(3): 10-15.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Kothe猜测,从链条件、左理想及元素的属性三个方面给出了Kothe猜测的几个等价刻画;其次给出了Kothe猜测与Herstein猜测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定理有: (1) 环R成立Kothe猜测,当且仅当R在每个准Kothe子集E满足特殊左零化子极大条件。 (2) 环R成立Kothe猜测,当且仅当R的任意两个诣零左理想之和仍为诣零的。 (3) 若R成立Kothe猜测,则R成立Herstein猜测。
关键词:准K(?)the子集;K(?)the猜测;特殊左零化子;Herstein猜测
38
|
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5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Smalltalk-80系统中工具和环境的实现
彭智勇,陈火旺
1989(3): 16-20.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Smalltalk-80系统的特点与内部结构,来阐明我们在VAX/8600上开发该系统的基本途径。从这个基本途径可以体现工具与环境在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着重说明Smalltalk-80系统中开发工具和环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
关键词:对象;类;元类;子类;虚拟映象;虚拟机;原语方法
48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Ag-Ge合金相图的热力学分析和计算
胡昌霁,邹粤林,田德诚
1989(3): 21-26.
摘要:对现有Ag-Ge合金相图的液相线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得到Ag-Ge液态合金的过剩摩尔自由焓随成分变化的四参量表示式。计算得到:当x
G
·<0.25时,混合热H
M
<0,当x
G
·>0.25时,H
M
>0,说明原子间交互作用强烈与成分有关。对实验尚未准确测定的Ag基固溶体的固相线进行了计算。
关键词:Ag-Ge系统;二元相图;热力学分析
51
|
9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对流状态的向列相液晶向湍流转变的流体动力学研究
杨宣东,胡修愚,R.RIBOTTA,A.JOETS
1989(3): 27-31.
摘要:本文研究了对流状态的向列相液晶向湍流转变的流体动力学,并指出最重要的转变阶段对应于新的对流旋转方式出现在对流滚筒的箍缩畸变处。我们提出了向湍流转变的各个阶段的简明描述,这有可能推广到其他的对流体系。
关键词:向列相液晶;对流滚筒;湍流;转变;流体动力学;旋转矢量;箍缩畸变
72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28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武昌和广州夜间电离层闪烁的观测
雷源汉,马淑英,叶冬英,梁百先,曾庆衿,梁丽屏
1989(3): 32-36.
摘要:本文利用1986年3月~12月在武昌和广州同时获得的VHF卫星信标记录和电离层垂测资料,对两地的夜间电离层闪烁、TEC波状扰动和扩展F层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 在广州观测到单个等离子体泡或相继出现的电离层电子减损以及与它相关的VHF电离层闪烁;(2) 广州夜间闪烁和区域型扩展F层的出现率均比武昌的大,而频率型扩展F层和TEC波状扰动的出现率均比武昌的小;(3) 在持续时间大于3h,SI>1dB的10次闪烁事件中,广州与武昌两地夜间闪烁开始和结束时间互有迟早。
关键词:电离层闪烁;TEC波状扰动;扩展F层;等离子体泡;电子含量减损
67
|
73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6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平面波在介质覆盖导电圆柱上的反射和绕射
朱国强,黄锡文,李永俊,方振民
1989(3): 37-45.
摘要:介质覆盖无限长理想导电圆柱在平面波激励下的散射和绕射,是研究飞行器上有防热瓦时天线辐射和雷达散射截面等工程向题中抽象出的典型问题。本文就TE和TM平面波的激励研究出高频解,为用几何绕射理论计算介质覆盖导体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几何绕射理论;导电圆柱;爬行波;介质壳
44
|
5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2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石英晶体振荡器双模数字温度补偿的研究
甘良才,倪焕明
1989(3): 46-50.
摘要:本文介绍用双模振荡对石英晶体振荡器进行温度补偿。这一方法摒弃了用传统的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而是根据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与温度间的关系对石英晶体的温度进行度量,并且利用数字方法进行频率校正。实验证明,在很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其补偿精度—频率稳定度可达2×10
-7
。
关键词:石英晶体;振荡器;数字法;双模;温度补偿
81
|
3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含镉和稀土的双核配合物的合成
胡培植,张伦
1989(3): 51-55.
摘要:将N,N’-双(邻羟基苯亚甲基)-1,3-丙二胺合镉(salprCd)与稀土氯化物反应,制得了几个新的双核配合物salprCdLnCl
3
(Ln=La,Nd,Gd,Ho,Lu)。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及摩尔电导率的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还利用DTA-TG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分解产物。
关键词:稀土配合物;镉配合物;双核配合物
54
|
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3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对三氟甲基偶氮氯瞵与钍显色反应的研究
黎心懿,张华山
1989(3): 56-58.
摘要:本文研究了新试剂对三氟甲基偶氮氯膦(2—[2—(4—氯苯膦酸)偶氮]—7—(4—三氟甲基苯基偶氮)—1.8—二羟基萘—3.6—二磺酸)与钍显色反应的条件及分光光度性能。在强酸性介质中,试剂与钍形成灵敏而又稳定的兰色配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为9.4×10
4
。大多数常见元素的允许量达毫克级,来自稀土,钪的干扰,可通过萃取方法加以消除。本文所拟分析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矿石中痕量钍的测定。
58
|
1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67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
周卓媛,汪存信,屈松生,赵昕
1989(3): 59-62.
摘要:用HPLC测定了乙酸乙酯反应反应动力学参数。通过色谱图给出的数据求得了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实验测得在298.2K时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111mol
-1
·dm
3
·s
-1
,活化能为46.7kJ·mol
-1
。
关键词: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HPLC
55
|
817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4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抗癌药物的研究 Ⅰ.β-蜕皮激素-6-腙的极谱行为
李培标,韦进宝,王平平
1989(3): 63-67.
摘要:研究了抗癌药物—一β—蜕皮激素—6—腙的极谱行为。它在氯乙酸缓冲溶液(pH=3.7)的底液中,于线性扫描示波极谱仪上出现两个明显的导数峰,其峰电位分别为—0.60V和—0.72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浓度在2.0×10
-6
~1.0×10
-4
mol·dm
-3
范围内,浓度与峰高呈线关系;检测限为6.0×10
-7
mol·dm
-3
。采用微分脉冲吸附伏安法,其检测限为2×10
-8
mol·dm
-3
。电极反应的机理也作了研究。在β—蜕皮激素含氮的衍生物中,峰电位愈正,则其抗癌能力愈强。
关键词:极谱法;抗癌药物;β-蜕皮激素-6-腙
47
|
2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1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红外光谱法研究硅氢化反应
林金华,曾繁清,张先亮
1989(3): 68-70.
摘要:<正> 硅氢化反应是合成有机硅化合物和聚合物最重要的反应之一。硅氢化反应条件对反应影响很大,因而较多的文献采用色谱跟踪反应来探索反应进程。我们也曾进行过这样的工作。用红外光谱技术来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参与反应的化合物和生成物的特征吸收峰强度的变化,方法简便,是合成工作者研究化学反应的好方法。近年来已有文献报导这方面的工作。但用此方法研究硅氢化反应却没有涉及。本工作采用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来跟踪聚甲基-H-硅氧烷与α-烯烃的硅氢加成反应,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对该反应的影响。
52
|
14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钛-5-Br-SAF-CTAB光度法测定微量钛
李声(香奇),高登云,张华山,周国辉
1989(3): 71-74.
摘要:本文研究了5—溴—水杨基荧光酮(5—Br—SAF)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存在下,测定微量钛的显色反应。该体系的灵敏度高,选择性良好,已用于水相直接光度测定钢铁,铝合金和纯铝中的微量和痕量钛,结果满意。
关键词:5-溴-水杨基荧光酮;CTAB;钛;光度法
104
|
1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27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多元素微粒样品电子探针显微定量分析
朱绫,杨业智,刘涛
1989(3): 75-82.
摘要:本文讨论了多元素微粒样品用x射线波长色散谱仪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将样品中的微粒按其直径与电子作用范围的比值进行分类,各类微粒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校正计算。文中对各校正系数与原子序数和微粒大小之间的变化关系作了讨论。并给出了一个自动分类校正程序,对五元钴基合金等微粒样品进行了测定和校正。文中还讨论了获得微粒样品x射线强度比值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粒样品;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校正系数
60
|
5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9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质量-数量性状及其遗传基础
胡中立,刘后利,张修富
1989(3): 83-90.
摘要:基于长期的遗传育种实践所碰到的大量有关问题,作者按生物性状的表达方式对生物各种遗传性状进行了新的划分,提出了"质量—数量性状(模糊性状)"的概念,进而提出并从理论上证明了选择前提下的"基因(依效应)随机纯合假说",讨论了质量—数量性状的数量遗传模型,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和估计该类性状的遗传参数打下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质量-数量性状;主-微基因;遗传假说;遗传模型
83
|
192
|
1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其基因组某些理化性质研究
陈海雷,刘年翠
1989(3): 91-96.
摘要:油桐尺蠼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的多角体大小为1~1.5μm×0.8~1.6μm。病毒粒子长度为0.31~0.8μm。直径为0.05~0.06μm。在0.1×SSC溶液中测得其基因组DNA T
m
值为76.5℃,(G+C)%为55.14%,电镜法测得其DNA分子平均长度为41.3μm,计算出对应分子量为81.36×10
6
daltons。用限制性内切酶混合酶解后琼脂塘凝胶电泳,测出DNA积加分子量为79.36×10
6
daltons(120.23kb)。
关键词:油桐尺蠼NPV;DNA;Tm值;(G+C)%含量及分子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
65
|
11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0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LC
9
铝合金RRA处理的正电子湮灭研究
张乐,邹化民,张才国
1989(3): 97-99.
摘要:<正> 对于LC9铝合金,为了在不牺牲强度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应力腐蚀开裂抗力,近来,发展了一种称为回归再时效(简称RRA)的热处理工艺。这种热处理是将LC9铝合金进行固溶淬火加120℃时效29h(称为T6处理),然后在200℃进行短时间回归处理,使已析出的GP区和η′相部分重新固溶,紧接着再在120℃进行再时效。经RRA处理的LC9铝合金可以同时具有T6状态的高强度和T73状态的良好应力腐蚀开裂抗力。本文用正电子寿命谱和硬度测量对国产LC9铝合金的RRA处理与T6处理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使用Doppler增宽技术研究了回归过程对时效的影响。
78
|
3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4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嗜碱芽孢杆菌42-14噬菌体的分离及其部分特性
陶涛,陆志宇
1989(3): 100-104.
摘要:从武汉碱性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感染嗜碱芽孢杆菌42—14的噬菌体,定名为AL—W—1。电镜观察表明Al—W—1头部外廓呈正多面体,有不收缩长尾。宿主范围很窄。pH12时最稳定,而在pH4~12范围内均能存活。在pH10的介质里60℃处理20min基本上灭活。
关键词:嗜碱芽孢杆菌;噬菌体;分离;生物学性质
68
|
3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4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孚尔根示范实验方法的改进
苏镜明,夏志慧,常晓天
1989(3): 105-106.
摘要:<正> 孚尔根反应自发明以来的六十余年里,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是最好的鉴定核酸DNA的细胞化学方法。但是在教学实验中,常规的孚尔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方法,费时费资。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药品,又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梨形四膜虫。 1.2 培养液蛋白胨 1.0g,葡萄糖 0.5g,牛肉膏 0.1g,蒸馏水 100ml。 1.3 培养及保种在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上,用白金丝菌球将梨形四膜虫接种在盛有培养液的三角瓶或试管中,置于20—25℃的培养箱中培养。不急用时可适当降低培养温度。如需保种,可放入10℃的冰箱中培养,每1—2月接种一次。
40
|
8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三阶非常系数线性齐次递推式的显式解
余长安
1989(3): 107-110.
摘要:<正> 人们知道,解线性递归关系式,若系数是任意常数,其成功是依赖于找到相应的特征方程的根,而这一点并非总是可能的。一旦知道这些根后,为了满足初值还必须解一个线性方程组。如果递归关系的阶是p,那么就有p个未知数的p个方程,这就是说,利用特征根去求任意常系数线性递推式,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倘若系数是变数,则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通常求解方法。在文献[1]中,我们给出了一类常系数线性齐次递推式的解公式,本文研讨下面变系数线性齐次递推式
108
|
6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33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具有相对极大左(右)零化子的Gama环及广义Gama环
时洪波
1989(3): 111-114.
摘要:<正> 在结合环中,单侧诣零理想何时是幂零的,这是个重要的课题。文[3]、[4]、[5]对此进行了讨论,且[5]中相应结果包括了文[3]、[4]中的结果。不久前,陈维新教授在文[1]中把文[4]的结果推广到gama环,从而给出了gama环中任一强诣零右理想为强幂零的一个充分条件,但此条件并不必要。类似于结合环,本文在gama环中引入相对极大左(右)零化子的概念,运用文[1]、[2]中的某些技巧,得到了gama环中任一强诣零左(或右、或单侧)强诣零理想为强幂零的充要条件。我们的结果包含了文[2]的部分结果,并且我们的结果解释为广义gama环时,包括了文[5]中相应的结果,从而也就包含了文[3]的结果,当然含有文[4]的结果。先介绍几个概念,并给出相对极大左(右)零化子的定义。
78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1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中低纬中层增温对电离层电波吸收的扰动
熊年禄,张训械,龙咸灵
1989(3): 115-118.
摘要:<正> 高纬平流层增温时,高、中纬中层与中低纬中层动力学状态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高、中、低纬电波吸收有不同响应。高纬平流层增温时高纬中层状态变化以及对电波吸收影响已为许多学者讨论,但对中低纬有关工作还知之甚少。为探求高纬平流层增温时中低纬中层大气动力学状态的变化和对电离层电波的吸收扰动,作者在武汉大学作了长达8年的冬季电波吸收测量。发现在高纬平流层增温期间中低纬中层大气动力学状态以及对电波吸收的影响有与高中纬完全不同的结果。图1给出了一个实例。图1中曲线1为1984/1985年冬季第一次高纬平流层增温期间(同时也是主平流层增温Major Stratospheric Warming)在
80
|
4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6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螯合树脂研究 Ⅳ.以聚硫醚为主链的巯基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
徐羽梧,杨杰,董世华
1989(3): 119-122.
摘要:<正> 巯基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已有文献报道。Parrish等将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与硫脲反应后,再经碱水解制得带巯基的聚苯乙烯树脂。Saegusa等用胺型树脂与环硫乙烷反应制得巯基胺型螯合树脂。至于聚硫醚树脂,最近Shestakov等曾报道用甲醛和硫化氢在碱存在下反应制得聚甲硫醚树脂,此树脂对贵金属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本文报道一种新的以聚硫醚为主链,侧链带巯基的螯台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其合成路线和预期的主要结构如下:
60
|
115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25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三元共聚丙烯酸酯
卢雪然,林华玉,陈远荫
1989(3): 123-126.
摘要:<正> 自Ter Meer于1986年首次发现光致变色现象以来,人们已发现和合成了多种光致变色化合物和由它们组成的光致变色材料。其中,由光致变色聚合物制成的光致变色材料,由于价格较低、颜色均匀、不易为溶剂抽提和与其它高聚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的重视。为了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光致变色材料,我们在聚醚型、聚硅氧烷型光致变色聚合物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工业生产的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类以不同摩尔比和组合进行共聚,再将共聚物汞化并与二苯基硫代卡巴腙反应,制得了四种与其它高聚物相容性好的光致变色三元共聚丙烯酸酯。合成途径如下:
92
|
4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43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