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2002
年
第
6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环状碳酸酯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
刘芝兰,张健民,卓仁禧
2002(6): 645-648.
摘要:以苯甲醛 ,对甲基苯甲醛或对甲氧基苯甲醛对季戊四醇进行保护 ,制得 3种双羟基保护二醇 ,该二醇分别与氯甲酸乙酯反应 ,合成了 3种新的环状碳酸酯单体 9\|苯基 2 ,4,8,10 四氧螺 [5 ,5 ]十一烷 3 酮 ,9 对甲苯基 2 ,4,8,10 四氧螺 [5 ,5 ]十一烷 3 酮和 9 对甲氧苯基 2 ,4,8,10 四氧螺 [5 ,5 ]十一烷 3 酮 .化合物结构均经FTIR ,1HNMR表征 .以三异丁氧基铝为催化剂 ,单体 /催化剂摩尔浓度比为 10 0 ,反应时间 16h ,在 190℃或 2 10℃下本体开环聚合 ,对它们的开环聚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取代基对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有一定影响 .
关键词:六元环状碳酸酯;开环聚合;聚碳酸酯
64
|
44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纳米炉甘石的制备
皮振邦,田熙科,杨超,王传金,杨立军,张素新
2002(6): 649-651.
摘要:介绍了一种采用微波及添加化学分散助剂制备纳米炉甘石粉体的方法 SEM结果表明炉甘石粉体达到纳米级 ,分布为 5 0~ 10 0nm 实验表明微波制备炉甘石纳米粉体的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关键词:炉甘石;纳米炉甘石;微波
30
|
127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53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超细蒙脱石制备及其作为氟尿嘧啶药物控释载体的实验研究
杨超,皮振邦,田熙科,王传金,杨立军,李辉,林亚萍
2002(6): 652-654.
摘要:采用超细技术制备出超细蒙脱石 ,使蒙脱石比表面积大幅提高 ,吸附能力显著增强 ;并且利用超细蒙脱石的无毒性、高比表面积、高吸附性等性质 ,将其作为抗癌药物氟尿嘧啶的控释载体 ,研究了超细蒙脱石对氟尿嘧啶的吸附及体外释放性能 ;体外释放实验表明 ,超细蒙脱石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 ;使超细蒙脱石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药物控释载体 .
关键词:蒙脱石;超细蒙脱石;氟尿嘧啶;药物控释载体
20
|
227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34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烷基硫酸盐表面张力的量子化学研究
颜肖慈,李学丰,罗明道,张高勇
2002(6): 655-658.
摘要:用AM1量子化学计算法优化了十三烷基硫酸根阴离子和—CH3在不同取代位的十二烷基硫酸根阴离子的几何构型 ,得到最优构型时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EHOMO、最低空轨道能级ELUMO、电子能量Eele和偶极矩μ等数据 将这些电子结构数据分别与表面张力相拟合 ,得到很好的相关性 文中讨论了—CH3在不同位置取代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关键词:十三烷基硫酸根阴离子;十二烷基硫酸根阴离子;表面张力;AM1方法
46
|
93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36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螺噻喃化合物开环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
李伟,颜肖慈,李学丰,刘小虹,曾辉,余林颇,曹光明,罗明道
2002(6): 659-662.
摘要:用AM1方法优化了 10个螺噻喃及其衍生物分子闭环和开环状态的几何构型 ,计算了它们由闭环态至开环态的活化能 讨论了不同取代基的前线轨道能量与光谱性质之间的关系 ,根据活化能讨论了不同取代基螺噻喃开环反应的快慢 ,并比较了螺吡喃与螺噻喃的反应性能
关键词:螺噻喃及其衍生物;光谱;AM1方法;活化能
26
|
8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27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高氯酸钕和甘氨酸及丙氨酸混配型配合物的热化学研究
陈平初,詹彤,刘宛乔,詹正坤,屈松生
2002(6): 663-666.
摘要:合成了高氯酸钕和甘氨酸、丙氨酸的混配型配合物 经热重、差热、化学分析及与有关文献对比 ,确定其组成为 {Nd2 (Gly) 5(Ala) 3(ClO4 ) 6·2H2 O} n,纯度为 98.75 % 用溶解量热法在具有恒定温度的反应热量计上分别测定了 2 98.15K时反应物和产物在 2mol·L-1的HCl中的溶解焓 设计一热化学循环求出配位反应的焓变ΔrHm,进而计算出配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ΔfH○———m {Nd2 (Gly) 5(Ala) 3(ClO4 ) 6·2H2 O} =- 70 2 0 .46kJ·mol-1.
关键词:稀土配合物;氨基酸;量热;热化学;标准生成焓
35
|
5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2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多阶距离矩阵指数研究
杨锋,王振东,周培疆,罗明道,屈松生
2002(6): 667-671.
摘要:充分考虑分子中顶点原子的性质和成键情况及分子中原子与原子的联结关系 ,将Wiener的距离矩阵指数W扩展为新的距离矩阵指数W 及多阶距离矩阵指数 nW .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 ,W 具有不同的简化形式 .研究表明 ,多阶距离矩阵指数 nW 与卤代甲烷、SiXn 型化合物和卤代烷体系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均在 0 98以上 .
关键词:距离矩阵;多阶指数;键参数;相关性
119
|
7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50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距离矩阵指数W对部分有机污染物性质的研究
王振东,杨锋,周培疆
2002(6): 672-678.
摘要:提出了反映有机分子几何特征和化学性质的距离矩阵指数W ,并用W 研究了烃、醛、酮、胺、氯代苯多种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 .结果表明 ,W 与这些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通过氯代苯和部分烃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其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的相关研究表明 ,有机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其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弱极性固定相上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能更准确地预测其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 .
关键词:距离矩阵;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污染物
30
|
6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16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Ni-纳米TiO
2
微粒复合电沉积研究
李卫东,胡卫华,冯祥明,左正忠,周运鸿,刘仁志,杨磊
2002(6): 679-684.
摘要:在Watts型镀镍液中 ,分别加入粒径为 80~ 10 0nm的TiO2 的两种同质异构体 :金红石型和锐钛型 ,得到了Ni 纳米TiO2 微粒的复合沉积层 研究了电沉积工艺体系的 pH值、电流密度、搅拌速度、镀液中TiO2 的含量及添加剂对复合沉积层的表观和沉积层中TiO2 含量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通过能量色散谱和SEM ,对复合沉积层成分及形貌分析 ,在最佳组成及工艺条件下 ,得到了复合微粒重量为 5 %~ 10 % ,且表观形貌良好的Ni TiO2 复合沉积层 .
关键词:复合电沉积;镍;二氧化钛;纳米微粒
54
|
185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29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基于表面活性效应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测定戊酸雌二醇
孙延一,吴康兵,胡胜水
2002(6): 685-688.
摘要:研究了戊酸雌二醇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 ,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发现表面活性剂能显著提高戊酸雌二醇的氧化电流 基于此 ,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戊酸雌二醇的电化学方法 优化了测定参数 ,如 :介质的 pH值 ,修饰剂的用量 ,扫描速度 ,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浓度等 峰电流与戊酸雌二醇在 1× 10 -7~ 2 .5× 10 -5mol·L-1的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4× 10 -8mol·L-1 1× 10 -5mol·L-1戊酸雌二醇平行测定 8次的标准偏差为 4.5 % 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测定了戊酸雌二醇注射液中戊酸雌二醇的含量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
关键词: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戊酸雌二醇;表面活性剂
84
|
280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40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水溶性季铵盐卟啉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李早英,谢征,朱训进,付世涛,刘义
2002(6): 689-693.
摘要:以荧光技术研究了合成的水溶性季铵盐卟啉化合物 1,1a~ 1c和 2 ,2a~ 2c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的结合作用 由实验数据求得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 根据F ster非辐射能量理论得到能量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 测试结果表明 ,合成的卟啉化合物与BSA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 ,其中BSA对 1a,2a的结合常数明显大于其它卟啉化合物 ,初步探讨了卟啉化合物与BSA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 同时 ,利用不同浓度下卟啉化合物与BSA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 ,考察了卟啉化合物对BSA构象的影响 .
关键词:卟啉;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
60
|
20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6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双嘧达莫的协同荧光增敏光谱分析法研究
颜承农,潘祖亭,杨洗,曹建军
2002(6): 694-696.
摘要: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盐酸 (Tris HCl)缓冲溶液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Tris HCl缓冲溶液和β 环糊精 (β CD)两体系对双嘧达莫的协同荧光增敏作用 ,提出了在此条件下用协同荧光增敏光谱分析法测定双嘧达莫含量的新方法 本法灵敏度高 ,检测限低 (9.2 0× 10 -9mol/L) ,在 7.92 6× 10 -8~ 2 .378× 10 -6mol/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双嘧达莫的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
关键词:双嘧达莫;荧光光谱法;药物分析
43
|
96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62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水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光降解行为研究Ⅳ——雌酮在水溶液中的光降解
刘彬,路平,邓琳,邓南圣
2002(6): 697-700.
摘要: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在 12 5W高压汞灯 (λ≥ 36 5nm)照射下 ,水中雌酮的光降解反应以及雌酮初始浓度、pH值及Fe3+ 对雌酮光降解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雌酮在光降解时破坏了其苯环结构 ,生成了含有羰基的氧化产物 雌酮浓度在 3 .0~ 2 0 .0mg/L范围内 ,其光降解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雌酮初始浓度越大 ,降解速率越小 ;初始 pH值在 2 .0~ 8.0范围内 ,光降解速率在pH为 4.7左右时最小 .在 pH 2 .0~5 .0条件下 ,Fe3+ 的存在可加快雌酮的降解 .
关键词:雌酮;光降解;荧光光度法
72
|
32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92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壳聚糖/纳米TiO
2
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能
闻燕,杜予民,李湛
2002(6): 701-704.
摘要: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改性的纳米TiO2 ,以不同掺杂比与 2 %壳聚糖醋酸溶液相混合 ,用流延法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膜 用FT IR ,XRD及TEM表征了其结构 ,并测试了透光率、水蒸汽透过率及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 :改性纳米TiO2 的大量表面羟基和壳聚糖分子之间有较强的氢键作用 ;纳米TiO2的适当加入有利于提高膜的抗水性 当纳米TiO2 的掺杂比为 1%时 ,复合膜的湿态抗张强度和抗水性分别为 2 7.2 5MPa和 45 .6 % ,与壳聚糖膜相比 ,分别提高了 40 %和 11.6 %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膜;抗水性
47
|
845
|
2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6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东湖紫外光敏感磷与可酶解磷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刘华丽,周易勇,李建秋,宋春雷,曹秀云
2002(6): 705-708.
摘要:初步讨论了武汉东湖不同工作站中紫外光敏感磷 (UVSP)与可酶解磷 (PHP)的季节变化以及间隙水中二者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APA)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间隙水中PHP与UVSP的存在 ,说明湖泊沉积物亦为间接有效的磷库 紫外光照射可显著提高间隙水中o P的浓度 ,却明显抑制溶解态碱性磷酸酶 (APase)的活性 ,这一结果未能支持UVSP释放o P的过程仍遵从酶促机制的假说 .
关键词:东湖分布;可酶解磷;紫外光敏感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变化
39
|
9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87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苏皖沿江平原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洪水事件研究
张理华,朱诚,张强
2002(6): 709-714.
摘要:通过地貌调查并根据林峰桥地层剖面的粒度、地球化学以及碳同位素等环境替代指标分析得出 :苏皖沿江平原在距今 140 0 0aBP左右气候湿润 ,沼泽发育 ,大量的泥沙沉积 ;此后气候变干 ,沼泽开始退缩 ,直至消失 ,沉积作用减弱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后又经历一次洪水泛滥期 距今约 10 2 0 0~ 10 80 0aBP ,该区经过新仙女木期的寒冷期后进入了全新世的增温期 ,沉积作用增强 ;后又经历多次气候冷暖波动 ,在 (76 40± 12 0 )~ 3 80 0aBP全新世最适宜期增温事件后 ,气温又开始下降 在研究中还发现 ,古洪水多发生在气候转型期 .
关键词:苏皖沿江平原;全新世;气候变化;洪水事件
53
|
288
|
1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914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历史时期湖北省干湿气候的时空变化
吴宜进,王学雷,金卫斌,任晓华
2002(6): 715-719.
摘要:利用湖北大量的历史文献重建的各地区旱涝等级序列 ,建立了能基本反映出旱涝长期演变规律、长而统一的干湿指数序列 ,通过经验正交函数 (EOF)计算 ,着重分析了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干湿指数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几种分布出现的时间变化周期 .
关键词:干湿指数;EOF分析;历史时期;湖北省
20
|
18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43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猪瘟病毒野强毒株持续感染细胞模型的初步研究
郑从义,童攒,应松成,屈三甫,王在时
2002(6): 720-724.
摘要:经过筛选和连续传代 ,建立了稳定的猪瘟病毒野强毒株 (CSFV2 2 )感染猪肾传代细胞系 (PK 15 )的持续感染细胞模型 ,获得CSFV2 2 PK15病毒持续感染的传代细胞株 用免疫荧光技术、RT PCR技术、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研究了CSFV2 2 PK15细胞株连续传代中病毒在细胞内持续感染的基本特性 结果显示传代细胞表现为病毒持续感染的基本特征 .
关键词:猪瘟病毒野强毒株;持续感染;细胞模型;细胞周期
63
|
9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75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1在小鼠和家兔中免疫应答研究
徐进平,叶林柏,孟小林,佘应龙,吴正辉
2002(6): 725-728.
摘要:探讨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1作为丙肝候选疫苗的可行性 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非糖基化HCV(丙型肝炎病毒 )E1包涵体蛋白免疫小鼠和家兔 ,分析该包涵体蛋白在小鼠和家兔中所引起的免疫应答及其安全性 该E1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能诱导小鼠和家兔产生针对E1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小鼠CD+ 8T细胞数量在免疫后有明显升高 免疫小鼠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推测HCVE1这种包涵体结构可能有利于E1抗原的呈递 ,而HCVE1蛋白的糖基化并不是其免疫原性所必须的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1;免疫应答
62
|
4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59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的疾病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乔治,闵磊,张梁海
2002(6): 729-731.
摘要:用ELISA测IL 12、IFN γ水平 ;用原位杂交染色法测IL 12mRNA表达 ;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M SA)测NF AT活性 结果表明 :葡萄膜炎患者PBMCIL 12、IFN γ水平和IL 12mRNA表达以及NF AT活性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其他眼疾病患者 (P <0 .0 1) IL 12、IFN γ水平异常增高是葡萄膜炎患者Th1/Th2 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转录水平上NF AT活性异常增高可能与患者IFN γ基因转录增强密切相关.
关键词:葡萄膜炎;IL-12基因;NF-AT活性
36
|
7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识别中的应用
梅建新,段汕,潘继斌,秦前清
2002(6): 732-736.
摘要:针对癌症细胞诊断过程中样本采集困难 ,数目偏少的实际情况 ,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引入了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支持向量机 该方法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原理 ,较好地解决了小样本的学习分类问题 ,通过对具有不同性状的癌前增生细胞进行分类识别验证 ,支持向量机取得了较传统分类方法更好的识别效果 .
关键词:统计学习理论;支持向量机;肿瘤诊断
43
|
689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55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微型电化学氧传感器用于模拟高空缺氧环境中氧分压的测量
许威亚,马文涛,李诗伟,彭勇,余杰,罗新民,谈宜勇,胡继明,李洪仪,曹连欣
2002(6): 737-740.
摘要:以自制的微型电化学氧传感器和多通道生物活体氧分压分析仪为研究工具 ,在低压氧舱内模拟不同高度下的低压缺氧环境 ,通过测量血管周隙及其旁开氧分压的值 ,发现随着外界氧的减少 ,血管周隙及其旁开的氧也随之减少 ;同时动态在位地监测血管周隙及其旁开的氧分压在模拟高度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实时反映出生物体对外界环境中氧变化的响应 .
关键词:缺氧;氧分压;氧传感器;高空缺氧;航空医学
51
|
11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分子伴侣GroE系统相互作用中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熊晓然,艾建宇,吴显辉,冯胜彦,陈蔚梅,郭明雄,吴斌
2002(6): 741-746.
摘要:根据大肠杆菌分子伴侣GroE系统的晶体结构数据 ,分析了GroEL顶端区域在其靶蛋白和GroES结合前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讨论了GroEL的结构转变对其中心通道可及性和疏水特性的影响 提出了一种用以分析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趋势的方法 ,并用该方法分析了GroEL和GroES相互作用的 3个氨基酸 ,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用SwissPDBViewer对GroEL的核酸结合口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活性中心与ADP磷酸键结合的残基Thr30可能与能量的传递有关 .
关键词:分子伴侣;GroE;可及性;KD参数;能量
59
|
13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97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量热生物传感器及其发展趋势
梁振普,谢卫红,张小霞,张治平,谢斌
2002(6): 747-753.
摘要:与其它类传感器相比较 ,量热生物传感器有其独特的优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 ,这类传感器已经从简单系统阶段发展到了微型及杂合系统阶段 ,并且日渐趋向于智能化 有越来越多的分析生物学家正对此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目前 ,这类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工业过程控制、环境监测等方面 本文就量热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器件设计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关键词:量热生物传感器;酶柱;热敏电阻;热电堆;微型系统;杂合系统
46
|
262
|
1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078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金属离子和热激处理对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L.)类金属硫蛋白基因htMT
2
表达的影响
常团结,刘秀花,刘茵,阎永峰,李淑萍,姚晓惠,朱祯
2002(6): 754-760.
摘要:使用不同金属离子及热激对菊芋进行了处理 ,并对菊芋不同组织器官中类金属硫蛋白基因 (htMT2 )mRNA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htMT2在根中不表达 ,而且其表达不受金属离子的影响 Cu2 + 降低叶中htMT2的表达 ,Cu2 + 浓度与茎中htMT2mRNA水平呈负相关性 在低浓度范围内 ,Zn2 + 浓度与茎、叶中的htMT2mRNA水平呈正相关性 ,而在高浓度范围内 ,Zn2 + 浓度与htMT2mRNA水平呈负相关性 Ca2 + 对叶中htMT2表达的影响与Zn2 + 的作用相似 ,但Ca2 + 诱导茎中htMT2mRNA水平升高 热激处理对不同组织中htMT2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研究的结果表明 ,htMT2表达受金属离子影响的特征与植物MT基因一致 ,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前期工作中分离到的htMT2是一个新的植物MT基因 .
关键词:菊芋;金属硫蛋白;金属离子;基因表达
20
|
13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68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近等基因系的创建及抗病性分析
甘莉,伍新玲,金良,丰胜求,陈翠莲,汤华
2002(6): 761-764.
摘要:以抗 (耐 )菌核病显著强于中油 82 1的中R 888、中R 783、宁RS 1作供体亲本 ,中油 82 1作受体亲本和回交亲本创建了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的近等基因系 经离体叶片接种菌核病菌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 3个近等基因系 (NIL)与回交亲本抗菌核病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其中以供体亲本中R 888品系抗病性最强 ,NIL的抗病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与抗性亲本的相一致 油菜种子带菌率的测定结果显示 (中油 82 1×中R 888)BC5的带菌率为 0 也与供体亲本的带菌率大小顺序相一致 随机选择的油菜品种 (系 )种子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结果表明 3大类型油菜的脯氨酸含量差异极显著 ,芥菜型油菜 >NIL(甘蓝型油菜 ) >白菜型油菜 >极感病甘蓝型油菜 .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抗病性;菌核病;脯氨酸;带菌率
35
|
173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46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史略(1930~2000)
任大志,杨于高
2002(6): 765-771.
摘要:《武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从 1930年正式创办的《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 ,发展到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英文版 ,经历了 70年的风雨沧桑 ,是我国出版最早的学报之一 ,在我国学报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探寻《武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总结其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科技期刊;期刊史
34
|
8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985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