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2003
年
第
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盐酸多西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潘祖亭,余军平
2003(4): 415-418.
摘要: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 ,盐酸多西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征 ,发现盐酸多西环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 ,且盐酸多西环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由此得出了其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作用距离 .并根据其同步荧光光谱可以推断盐酸多西环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盐酸多西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结合所致
关键词:盐酸多西环素;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吸收光谱
29
|
200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8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醋酸泼尼松龙的荧光分析法研究
刘义庆,马勇,张曙盛,潘祖亭
2003(4): 419-422.
摘要: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醋酸泼尼松龙被浓H2 SO4氧化 ,生成有荧光的反应产物 ,据此建立了一种测量醋酸泼尼松龙的荧光光度分析新方法 ,考察了醇、表面活性剂和 β 环糊精对产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提出了醋酸泼尼松龙被氧化及荧光增强的作用机理 ,检出限为 4 .96× 10 -7mol·L-1,荧光强度与醋酸泼尼松龙在 0~ 1.2 4× 10 -5mol·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关键词:醋酸泼尼松龙;溶剂效应;荧光光度法;药物分析
36
|
211
|
2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586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氧合血红蛋白与亚硝酸根、过氧化亚硝酸离子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王瑞勇,蔡汝秀
2003(4): 423-427.
摘要:利用快速混合停流时间分辨光谱研究了氧合血红蛋白与亚硝酸根的反应 .研究表明氧合血红蛋白和NO-2 的反应历程比较特殊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 .同时与氧合血红蛋白和过氧化亚硝酸离子的反应进行了对比 ,发现氧合血红蛋白和过氧化亚硝酸离子的反应具有双相反应动力学的特征 ,其中间体在第一步快速反应的过程中形成
关键词:停流时间分辨光谱;氧合血红蛋白;亚硝酸根;过氧化亚硝酸离子
22
|
15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05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
王康丽,严河清,刘军,王鄂凤
2003(4): 428-432.
摘要:简要介绍了声表面波化学传感器、光纤化学传感器、半导体化学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等各种类型的氮氧化物化学传感器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分析比较了各种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 .重点讨论了氮氧化物电化学传感器 ,并研究了利用固体聚合物作为电解质进行氮氧化物气体检测的可行性
关键词:氮氧化物(NOx);化学传感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
35
|
717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82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芦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颜承农,上官云凤,刘义,高振霆,罗红梅,周传佩,屈松生
2003(4): 433-436.
摘要:用荧光光谱和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 ,芦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 ,发现芦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 ,用Stern Volmer和Lineweaver Burk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 ,得到了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热力学性质和结合位置等参数
关键词:芦氟沙星;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法;热力学参数
41
|
13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9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联苯胺对鲫鱼肝脏线粒体影响的微量热研究
戴捷,周培疆,朱军成,刘鹏,刘义
2003(4): 437-440.
摘要:用TAMair等温微量热检测系统 ,测定鲫鱼 (Carassiusauratus)肝脏线粒体体外代谢热及不同浓度联苯胺 (1.0 ,5 .0 ,10 .0 ,2 0 .0 ,4 0 .0mg/L)对其代谢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线粒体体外代谢活性恢复期速率常数k1,活性衰竭期速率常数k2 以及最大放热功率Pmax均受到联苯胺的影响 ,且随着联苯胺浓度的升高 ,线粒体代谢总产热量Q依次下降
关键词:联苯胺;线粒体;微量热;代谢热
39
|
10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83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一种新的分子拓扑指数的意义及应用
王振东,黄运平,杨锋,周培疆
2003(4): 441-446.
摘要:定义了原子核外电子平均能量Ei,结构半径Ri,并通过邻接矩阵定义了新的分子拓扑指数B和系列拓扑指数pB ,把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推广到非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系列拓扑指数pB .用 pB对CHmXn 和SiHmXn 型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其相关系数均在 0 .95以上 ,而pB与卤代烷的标准生成焓的多元相关系数也在 0 .96以上
关键词:平均能量;结构半径;键参数;拓扑指数
33
|
97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90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PMEA磷酸酯化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曲凡歧,赵保敏,李蔚,包蕾,彭玲
2003(4): 447-450.
摘要:就 9 (2 膦酰甲氧乙基 )腺嘌呤 (PMEA)磷酸酯化的可行性问题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计算得出了PMEA酯化反应产物添加腺嘌呤碱基前后的键长、键角 ,并得到PMEA酯化反应产物的分子偶极矩为 - 3.2 4 90× 10 -3 1C·m ,总能量为 - 7195 9.6 993eV ,通过过渡态的能量与反应物的范德华复合物的能量相差1.80 95eV ,该反应的反应阈能为 4 1.70kJ/mol.证明这条合成路线理论上可行
关键词:9-(2-膦酰甲氧乙基)腺嘌呤(PMEA);磷酸酯;量子化学计算
36
|
5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59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硅橡胶表面抗磨聚氨酯涂料
龚淑玲,王巍,王鹏,陈金龙
2003(4): 451-453.
摘要:用聚酯二元醇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合成端羟基预聚体 .讨论了溶剂体系及其加入方式、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表明 ,在选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反应 ,可得到近无色的成膜性良好的预聚体产品 .将预聚体与苯酚封闭的三羟甲基丙烷 甲苯二异氰酸酯加成物混合配制成单组分聚氨酯涂料 .探讨了硅橡胶表面的处理方式、聚氨酯预聚体的分子量、涂料中软段硬段比例等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预聚体分子量为 1× 10 4~ 1× 10 5,硬段含量为 38.1%的聚氨酯涂料 ,涂覆在经底涂处理的硅橡胶表面 ,RCA耐磨测试 ,漆膜的耐磨次数达到 135次
关键词:聚氨酯;聚氨酯涂料;抗磨涂料;硅橡胶
43
|
27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8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5-氮杂胞嘧啶的合成研究
张文生,申艳红,刘启宾,冯峰,渠桂荣
2003(4): 454-456.
摘要:以腈基胍和无水甲酸为原料 ,不使用任何溶剂 ,在 118~ 12 0℃下直接生成脒基脲甲酸盐 ,用乙醇洗涤纯化 ,干燥后在烘箱中 14 5℃下进行固态无溶剂反应 ,脱水生成 5 氮杂胞嘧啶 .用水重结晶 ,产品纯度达到 98.5 %以上 ,总产率为 6 0 .0 % .该产品通过IR ,1HNMR ,13 CNMR检测 ,证实为 5 氮杂胞嘧啶
关键词:5-氮杂胞嘧啶;固态反应;脱水
28
|
514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0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单体及其硅烷偶联剂的合成研究
朱文喜,陈圣云,廖俊,张淑娴,张治民
2003(4): 457-460.
摘要:以甲基二氯硅烷、甲醇为原料 ,采用甲苯和正戊烷为混合溶剂合成了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通过实验获得其最佳工艺条件如下 :反应温度为 2 4℃ ,溶剂质量比m (ArCH3 )∶m (n C5H12 ) =19∶39,反应物的摩尔比n(CH3 SiHCl2 )∶n(CH3 OH) =1∶1.8,甲醇分两次滴加 .在此条件下 ,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的产率 (摩尔 )为 71% ,产品纯度大于 95 % ,并以其为功能单体 ,合成了 3种硅烷偶联剂 ,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确定其结构
关键词: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合成;硅烷偶联剂
35
|
520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02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四氯化碳与二甲基亚砜制备新型碳材料
汪帆,陈凤恩,张家鑫,石高全
2003(4): 461-464.
摘要:报道了在固体KOH及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 ,四氯化碳与二甲基亚砜 (DMSO)发生一种新颖碳化反应 ,生成棕色的富碳材料 .该富碳材料在 70 0℃下加热分解 ,提纯后得到直径为 30~ 80nm的多孔碳粒子 .该碳材料比表面积为 4 30m2 ·g-1,平均孔径为 2 .6× 10 -9m ,其结构中同时含有sp2 与sp3 杂化的碳原子
关键词:碳材料;四氯化碳;二甲基亚砜
54
|
13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88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pH值对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溶胀行为的影响
黄荣华,杜予民,陈凌云,樊李红,孙立苹
2003(4): 465-469.
摘要:利用壳聚糖与羧甲基壳聚糖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水凝胶 ,研究了pH值对水凝胶溶胀度 微观结构和基团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壳聚糖与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溶胀行为和微观结构均表现出 pH值敏感性 ,但随着羧基的引入 ,水凝胶的最低溶胀度从 pH 7.0移向 pH 3.0 .红外光谱证明 ,水凝胶的pH敏感行为是由基团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关键词: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溶胀行为;pH敏感性
35
|
1417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360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低分子量壳聚糖纳米粒子缓释蛋白质药物性能的研究
徐咏梅,杜予民
2003(4): 470-474.
摘要:低分子量壳聚糖 (LCS)和三聚磷酸钠 (TPP)以一定的浓度和体积配比在室温下搅拌 ,制得了LCS和经聚乙二醇修饰的LCS纳米粒子 .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 ,傅立叶红外光谱和X 衍射图谱表征其结构 .并利用牛血清蛋白 (BSA)作蛋白质模型药物 ,研究LCS纳米粒子包封和缓释蛋白质药物的性能 ,包封率达 90 %以上 ,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 ,释放达 1周以上 .并将LCS纳米粒子和高分子量壳聚糖 (HCS)纳米粒子进行对比 ,粒径分别为 2 0nm和 2 10nm ,蛋白质包封率分别为 91.1%和 93.2 % ,8d内总释放率分别为 73.9%和17.6 % .增加聚乙二醇的用量可降低蛋白质的包封率 ,加快释放速度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子;蛋白质载体;缓释
33
|
759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14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氨氧化法合成对羟基苯甲腈研究
廖振宇,马玉龙,钟敏
2003(4): 475-478.
摘要:在负载钼、磷、镍系催化剂上进行了对甲基苯酚氨氧化法合成对羟基苯甲腈研究 .采用了傅立叶红外光谱法、比表面分析等手段 ,探讨了催化剂体系、催化剂组成和反应条件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反应温度在385℃时 ,采用摩尔比n(Mo)∶n(Ni)∶n(P) =1.19∶2 .10∶1.2 0的催化剂 ,可持续反应 4 8h以上 ,对羟基苯甲腈产率可达 6 1% .
关键词:对甲基苯酚;对羟基苯甲腈;氨氧化法
32
|
356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01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新城疫病毒HB92株M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陈玉栋,潘兹书,邵华斌,杨峻,张楚瑜
2003(4): 479-485.
摘要:采用RT PCR方法扩增了新城疫病毒 (NDV)无毒耐热株 (HB92株 )M基因 ,将其克隆于 pGEM T载体 ,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显示 ,测定的M基因长 12 2 3个核苷酸 ,包含一个 10 95个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ORF) ,编码 36 4个氨基酸 .与已报道的 10株NDVM基因比较 ,核苷酸同源性为 88.4 %~ 95 .8% ,氨基酸同源性为 89.8%~ 95 .3% ,HB92株与V4株M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最高 (达 95 .8% ) .NDVM蛋白分子中有 9对碱性氨基酸 ,在多肽的第 117~ 12 0位有一个含 4个氨基酸CKKS的特征性结构 .这些结果为揭示NDVHB92株的分子生物学背景 ,了解NDV的分子进化和遗传变异机理 ,进而开发利用HB92株奠定了基础 ,也为将NDV另列为副粘病毒亚科的一个新属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基质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48
|
82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96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SPC-A1相关新基因zlg10con的电子克隆及分析和验证
李蕾,赵东赤,张楚瑜,李乐,游上游,黄静宁
2003(4): 486-490.
摘要:通过mRNA差异显示法获得了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SPC A1细胞相关的 5 2个表达序列标签(EST)片段 ,其中的一个EST片段 g10 1在RSV感染后的细胞中高表达 .采用生物信息学原理和方法对g10 1进行了鉴定后预测这是一个新基因片段 ,经电子克隆获得了 76 1bp的延伸产物 ,并且通过了实验验证 .该基因片段含有一个典型的 5 4个氨基酸的ORF ,命名为zlg10con ,并对该序列进行了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呼吸道合胞病毒;电子克隆;表达序列标签
30
|
132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93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分离株BamHI-Ⅰ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赵光日,张珈敏,胡远扬
2003(4): 491-496.
摘要:对在朝鲜首次分离得到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株 (HaSNPV KO)基因组BamHI Ⅰ片段的全序列进行了测序与分析 .该片段全长 1.895kb ,包括 p2 6基因 ,p10基因及 p74基因的 3′末端序列 .p2 6基因位于p10基因的上游 .排列方向与p10基因相同 ,该基因的编码区大小为 80 3bp ,编码 2 6 7个氨基酸 .p10基因的编码区大小为 2 6 1bp ,编码 87个氨基酸 .p74基因的排列方向与 p10和p2 6基因相反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株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株 (HaSNPV G4株 )的p2 6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 99.8% ,两个分离株的 p10基因序列完全相同 ,而 p74基因 3′末端序列的结果有 99.4 %的同源性 .朝鲜株与美洲株 (HzSNPV)的 p2 6和 p10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98.8% ,98.7% ,而 p74基因 3′末端序列有 97.9%的同源性
关键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株;p26基因;p10基因;p74基因;序列分析
28
|
3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09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重组pQE30 tPAr质粒在JM109菌株中的稳定性研究
贺石汉,李宝宗,郜金荣,叶林柏,郑永勋,佘应龙,吴正辉
2003(4): 497-500.
摘要:将构建好的含有人变异tPA基因的重组pQE30tPAr质粒的JM10 9菌株原始种子库菌种 ,在含Amp的平板培养基划线法连续传代至 10 0代 ,其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Amp抗性等方面与原始种子库无明显差异 ;每隔 10代提取质粒DNA用HindⅢ和KpnⅠ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检查 ,酶切图谱没有改变 ;DNA测序未见tPAr基因变异 .用原代和第 10 0代培养诱导表达tPAr,表达水平和tPAr活性均无明显差异 .菌体的SDS pAGE图谱也完全相同 .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JM 10 9tPAr工程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关键词:tPAr;工程菌株;传代;遗传稳定性
22
|
179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587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血红蛋白/聚邻苯二胺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李得加,李海成,邹国林
2003(4): 501-504.
摘要:用固定化方法在 0 .0 5mol/L硫酸介质中制备了血红蛋白 /聚邻苯二胺膜 (Hb/PPD)电极 .所得电极呈现良好的生物催化活性 ,具有典型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特征 .固定化Hb的转移速率常数是Hb的 5 1.9% ,在 4℃下保存 5 0d ,还保持 91.2 %的活性 .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对酶电极性能的影响 ,分析了电极上Hb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探讨了电极电位下Hb的催化活性 ,提出了一种膜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模型
关键词:血红蛋白;聚邻苯二胺;酶电化学固定化;生物电催化
48
|
16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334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阿霉素及其铁配合物介导自由基产生的ESR研究
胡有生,黄波,邹国林
2003(4): 505-508.
摘要:以 5 ,5 二甲基吡咯 N 氧化物 (DMPO)为自旋捕捉剂 ,运用ESR波谱法对比研究了阿霉素 (ADM )及ADM·Fe(Ⅲ )介导自由基产生的能力 .结果表明 :在DTT存在下ADM·Fe(Ⅲ )配合物介导生成·OH的能力要远强于ADM ,H2 O2 和DTT的存在能对ADM·Fe(Ⅲ )配合物介导产生·OH起促进作用 ,并说明了ADM·Fe(Ⅲ )配合物中铁离子的存在是其介导自由基产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阿霉素;阿霉素铁配合物;自由基;电子自旋共振
26
|
12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0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微量热技术检测古生菌启动子DNA片段的启动功能
黄玉屏,刘义,高振霆,沈萍
2003(4): 509-513.
摘要:用微量热法研究了大肠杆菌HB10 1及其重组菌株的代谢特征 .将不同大小的来源于嗜盐古生菌染色体DNA的启动子片段插入启动子探针载体中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前 ,获得重组菌株 .结果表明重组菌株的半抑制浓度与DNA片段的启动功能大小是一致的 ,并且质粒的复制几乎不影响菌株的生长及代谢 .培养基中加入氯霉素后 ,启动子启动氯霉素抗性基因表达 ,生长速率 (k)降低 ,最大峰的出现时间 (tp)延长 ,最大峰值 (pm)也随之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 ,抗生素浓度与tp、pm 呈线性关系 .本研究结果直接证明了来自嗜盐古生菌的RM0 7、RM0 8和RM13片段在大肠杆菌中是有启动功能的 ,而且还表明基因表达量的高低与释放的代谢热变化相一致 .因此微量热技术有可能为检测古生菌基因表达及其调控以及揭示古生菌这一特殊生命体的遗传和代谢特征提供一种新的灵敏的方法
关键词:启动子;微量热法;古生菌
38
|
24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8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通过DNA释放及感受态建立进行的枯草杆菌细胞间自然转化
李美菊,陈向东,谢志雄,沈萍
2003(4): 514-518.
摘要:以平板转化法研究了枯草杆菌在液体基本培养基 (MM)及LB中培养时通过DNA释放和感受态建立进行的细胞间自然转化 .结果表明 ,该菌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培养时均可在对数生长期向培养液中主动分泌有生物活性的DNA ,且细胞间接触有利于转化过程的进行 ,暗示在本实验条件下DNA供体细胞可能具有某种主动功能 .对感受态建立的研究表明 ,不仅是MM培养物 ,而且通常被认为不能形成自然感受态的LB培养物 ,当涂布于MM选择平板后均可利用细胞分泌或提取的DNA进行自然转化 ,其转化高峰均出现在对数生长末期 ,转化频率分别可达到 3× 10 -3 和 1.9× 10 -6.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细胞间自然遗传转化;感受态;DNA释放
44
|
32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333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RM07 DNA片段在嗜盐古生菌中的启动子功能研究
杨洋,沈萍
2003(4): 519-522.
摘要:以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dhfr )和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 (bgaH)为报告基因 ,利用启动子探针检测技术研究了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均具有启动子活性的RM0 7DNA片段在嗜盐古生菌中的功能 ,结果从mRNA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证明RM0 7片段在嗜盐古生菌中同样具有启动子功能 .缺失分析进一步定位了RM 0 7片段中启动子活性必需的重要功能区 ,启动子缺失突变分析的结果与序列结构特征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关键词:古生菌;启动子;三域生物
21
|
216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582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矮慈姑自然居群的克隆生长格局
陈锦华,汪小凡,吕应堂
2003(4): 523-527.
摘要:采用等位酶分析方法 ,研究了矮慈姑一个自然居群的克隆多样性与空间格局 .根据 9个酶系统 16个等位酶位点 2 3个等位基因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在由 12 0个单株组成的矮慈姑自然居群中 ,总基株数G =2 0 ;平均克隆大小Nc =6 ;不同基因型比率PD =1.6 6 6 7;克隆的基因型多样性Simpson指数D =0 .84 96 ;克隆的基因型分布均匀性Fager指数E =0 .8371.克隆生长空间格局分析表明 ,矮慈姑自然居群中的克隆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交错 ,克隆构型为混合型 ,分株居群的构型有游击型、密集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
关键词:矮慈姑;自然居群;等位酶;克隆多样性;空间格局
34
|
169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94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玉米和类玉米杂交后代异染色质纽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韩永华,郭乐群,李冬郁,谷明光,宋运淳
2003(4): 528-532.
摘要:利用玉米的近缘亲属摩擦禾的基因组DNA ,对玉米自交系 330、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远缘杂交孤雌生殖后代异源种质纯系 5 4 0的染色体进行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 ,发现上述 3个供试种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纽因杂交信号极强而能被清楚地显示 .与亲代相比 ,5 4 0中出现异染色质纽数目减少的现象 .并讨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摩擦禾;异染色质纽;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分子显带
30
|
110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1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水稻分蘖能力QTL的定位
任翔,翁清妹,祝莉莉,何光存
2003(4): 533-537.
摘要:基于水稻分蘖发育性状的复杂特性 .利用 187个株系的MH6 3/B5重组自交系和已建成的分子遗传连锁图对水稻分蘖能力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 .通过对连续 8个时间段分蘖增加数的检测 ,在第 2、第 5、第 8和第 9染色体上发现 4个QTL座位在不同时间段对分蘖能力有贡献 .同时检测到该群体中影响分蘖能力的上位效应广泛存在 ,在多个时间段其贡献率甚至大于单独的QTL座位 .QTL和上位效应座位中共有多个与以往报道的分蘖相关座位位置相近或相同 ,并在第 1和第 2染色体上有成簇分布 .水稻分蘖能力QTL的定位 ,为遗传调控分蘖发生的时期和速度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QTL定位;上位效应;分蘖能力;水稻
33
|
383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19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甜瓜子叶发育过程中蛋白质水平和氨同化酶活性变化
欧吉权,魏国威,张楚富,张吉,林清华
2003(4): 538-542.
摘要:测定了甜瓜种子萌发和子叶发育过程中谷氨酰胺合成酶 (GS)、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合酶 (NADH GOGAT)、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脱氢酶 (NADH GDH)等酶的活性变化以及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水平的变化 .在有氮或无氮下 ,在子叶刚出土时GS和NADH GOGAT活性较低 ,随着子叶的发育 ,这两种酶的活性升高 ,两者分别于第 7天和第 5天达到最高 ,其后活性逐步降低 .但是NADH GDH呈现出相反的变化 ,在子叶发育的前期阶段其活性低 ,而后逐步升高 .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子叶的发育而逐步降低 .外源氮的加入对蛋白质水平和酶的活性具有小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谷氨酸脱氢酶;发育;甜瓜
71
|
195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2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