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2004
年
第
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肌苷的研究
瞿万云,吴康兵,胡胜水
2004(4): 403-406.
摘要:研究了肌苷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多壁碳纳米管膜能显著提高肌苷的氧化峰电流.据此,通过选择和优化各项参数,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肌苷的电分析方法.肌苷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6~4.0×10-4mol·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开路富集3min后,该方法对肌苷的检出限可达4.0×10-7mol·L-1,并成功用于肌苷注射液中肌苷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肌苷;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
38
|
222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3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荧光光谱法研究枸橼酸氯米芬与DNA的相互作用
潘祖亭,余军平
2004(4): 407-410.
摘要:以溴化乙锭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枸橼酸氯米芬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7.4的模拟体液条件下,枸橼酸氯米芬与DNA可发生相互作用,但作用较弱.当枸橼酸氯米芬浓度较低(≤1.00×10-4mol/L)时,主要作用方式表现为沟槽方式;当枸橼酸氯米芬浓度较高时,主要作用方式表现为混合模式.
关键词:荧光光谱法;脱氧核糖核酸;枸橼酸氯米芬
20
|
19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91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BP人工神经网络用于除草剂活性预测
胡耀垓,李凯扬,李伟,胡继明
2004(4): 411-414.
摘要:采用AM1方法研究了10种新型的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电子结构,并以原子的Mulliken净电荷和除草剂在不同浓度(100,10mg/L)下对油菜、稗草两种作物的根、茎部位的抑制率为训练样本集,构造并训练得到具有活性预测能力的BP神经网络.结果表明,该BP网络不仅能对训练样本很好拟合,亦能对未知化合物的活性作出很好的预测.
关键词:除草剂;结构活性关系;预测;BP神经网络
76
|
7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4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稀土甘氨酸咪唑配合物[RE(Gly)
4
(Im)(H
2
O)](ClO
4
)
3
的热化学研究
赵艳茹,侯安新,隆琪,李强,曲征南,屈松生
2004(4): 415-418.
摘要:采用溶解 反应量热法在具有恒温环境的溶解 反应热量计内,测定了[Gd(Gly)4(Im)(H2O)](ClO4)3和[Y(Gly)4(Im)(H2O)](ClO4)3两种稀土甘氨酸咪唑配合物的标准生成焓分别为(-3461.46±0.22)kJ·mol-1和(-3926.6±0.90)kJ·mol-1.
关键词:溶解反应量热法;标准生成焓;稀土配合物;甘氨酸;咪唑
33
|
6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77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铜对γ-Al
2
O
3
负载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
张煜华,熊海峰,李金林
2004(4): 419-423.
摘要:采用X 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氢气程序升温脱附和氧滴定等技术对浸渍法制备的γ Al2O3负载铜/铁费 托合成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铁以无定型状态处于催化剂载体表面;铁和γ 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铁氧化物的还原变得困难,还原度较低.少量铜促进了Fe2O3向Fe3O4的还原,降低了该还原过程的起始温度,增大了铁的还原度,增加了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但随着铜含量增大,铜铁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反而抑制了铁氧化物的还原和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
关键词:费托合成;铁;铜;γ-Al2O3;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氢气程序升温脱附;氧滴定
39
|
27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63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2-氨基嘧啶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测定
雷克林,李会荣,刘义,屈松生
2004(4): 424-426.
摘要:采用量热法,用RBC Ⅱ型精密转动弹完全燃烧2 氨基嘧啶(AP),测定其恒容燃烧热,并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其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m(AP,s)为(-2334.51±1.62)kJ·mol-1,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AP,s)为(-45.90±1.70)kJ·mol-1,为进一步研究嘧啶类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2氨基嘧啶;燃烧热;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尔生成焓
81
|
199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5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电化学治疗肿瘤过程中组织的电导率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
原红梅,俞叶锋,陈剑,查全性,熊永炎,林丛尧,郭广松
2004(4): 427-430.
摘要:研究了电化学处理过程中组织的电导率变化与其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恒定直流电流(15mA)电解动物组织及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同时测量电化学处理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然后观察组织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的电导率在电化学处理过程中呈规律性变化,并且与受损组织的病理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关联.这表明可以用电导率的变化来表征电化学治疗过程中肿瘤组织的损伤程度.
关键词:电化学治疗肿瘤;电导率;肿瘤
49
|
7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60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二维锌枝晶生长行为研究
胡卫华,喻敬贤,杨汉西,左正忠
2004(4): 431-435.
摘要:采用恒电压方法得到了不同电解质浓度和电压下金属锌二维电沉积生长的形貌分布图.在枝晶生长条件下,研究了支持电解质、全氟表面活性剂和脉冲电压等对锌枝晶生长行为的影响,并检测了电解池中Zn2+的浓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支持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和脉冲电压改变了阴极附近的电场分布和Zn2+的浓度分布,对沉积物形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发现,Zn2+仅通过电迁移作用到达阴极附近,扩散对传质的贡献可忽略不计.
关键词:锌;枝晶;二维空间;电沉积
44
|
295
|
1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1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二甲醚在铂电极上的电氧化和吸附行为
邵玉艳,尹鸽平,高云智
2004(4): 436-440.
摘要:运用循环伏安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二甲醚在铂电极上的电氧化和吸附行为,并与甲醇进行了比较.二甲醚的循环伏安曲线显示在0.8V(vs.RHE)附近出现两个氧化峰.二甲醚在铂电极上的吸附强度弱于氧、甲醇甚至氢.二甲醚电氧化的起始电位较甲醇低50mV,峰值电位较甲醇低约110mV.气相色谱研究表明二甲醚电氧化过程中有少量甲醛生成.基于电化学和气相色谱研究结果,提出了二甲醚在铂电极上电氧化的反应机理,并认为二甲醚电氧化过程可以有多种途径.
关键词:二甲醚;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铂电极;电氧化
35
|
200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7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双硫脲冠醚对无机离子对的识别作用
王宇凯,余天祥,周世来
2004(4): 441-445.
摘要:合成了两种新的双苯基硫脲二苯并 18 冠 6冠醚(L1,L2),研究了它们对NaH2PO4·2H2O,KH2PO4,KHSO4,KNO3,KHCO3等无机盐的识别能力,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方法对配合前后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这些无机盐而言L2的配合能力优于L1,L1与L2有类似的识别次序:KH2PO4>NaH2PO4>KHSO4>KNO3 KHCO3.
关键词:双硫脲冠醚;合成;无机离子对;识别
61
|
14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N-苯氨基丙基烷氧基硅烷的合成
杜小兰,陈圣云,廖俊,蔡丽华,张治民
2004(4): 446-448.
摘要:利用氯烃基烷氧基硅烷与苯胺反应的方法分别合成了N 苯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 苯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 苯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以及N 苯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4种产品的产率分别可达74%,81%,64%,69%,纯度皆可达95%以上.产品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确证了其结构.
关键词:N-苯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苯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苯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合成
47
|
245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94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聚吡咯有机/无机插层材料的研究
姜中兴,叶景泉,石闯
2004(4): 449-452.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发展很快的聚吡咯有机/无机插层材料的研究近况,并介绍了这种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制备方法以及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聚吡咯;导电聚合物;插层材料
40
|
25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62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一步合成侧链含活性羧基的聚(酯-碳酸酯)
贺枫,梁芸,冯俊,程峰,卓仁禧
2004(4): 453-457.
摘要:报道了多孔硅球固定化猪胰脂肪酶(IE)催化一步合成侧链含活性羧基的聚(酯 碳酸酯)的方法.所得共聚物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特性粘度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IE用量及共聚单体5 甲基 5 羧基三亚甲基碳酸酯(MCC)和丙交酯(DLLA)的摩尔投料比n(MCC)/n(DLLA)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150℃,IE用量0.5%,反应时间48h,n(MCC)/n(DLLA)=1∶4为最佳的共聚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聚合物的粘度和产率分别达到9.86mL·g-1和89.6%.
关键词:固定化酶;聚乳酸;聚碳酸酯;活性羧基;酶促开环聚合
56
|
230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6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杯芳烃交联壳聚糖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
龚淑玲,胡才仲,王巍,刘庆生
2004(4): 458-462.
摘要:双缩水甘油基杯[4]芳烃与壳聚糖中的氨基或羟基发生交联,得到了两种网状结构交联壳聚糖.分别考察了这两种交联壳聚糖对过渡金属离子Co2+,Cu2+,Zn2+,Ni2+及碱金属离子Na+,K+,Cs+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N 交联壳聚糖对碱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远远大于未交联壳聚糖;两种交联壳聚糖对过渡金属离子的吸附与交联方式有关.
关键词:壳聚糖;杯芳烃;离子吸附
39
|
219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0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功能型二元酸的制备
张志琴,苏新梅,白毓,赵保敏,李蔚,曲凡歧
2004(4): 463-466.
摘要:以四氢呋喃作溶剂,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己二酸酐分别与甘氨酸、L 丙氨酸以及邻羟基苯甲酸反应,一步合成了3种功能型二元酸:5 羧甲基氨基甲酰戊酸、5 (1 羧乙基)氨基甲酰戊酸、己二酸单(2 羧苯酚)酯.对反应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进行红外(IR)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证实了它们的结构和组成.同时探讨了反应溶剂及反应时间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关键词:5-羧甲基氨基甲酰戊酸;5-(1-羧乙基)氨基甲酰戊酸;己二酸单(2-羧苯酚)酯;合成;单体
50
|
19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703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与HBVX蛋白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的筛选及其鉴定
张建林,吴建国,朱应,李雁,赵伟光
2004(4): 467-471.
摘要:参考GenBank核苷酸序列库中的HBV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对应于HBx基因的引物,从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患者的血清中提取HBV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HBx编码区并测定了核苷酸序列.将该编码区克隆到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蛋白表达载体pGBKT7中,转入酵母细胞AH109,进行表型鉴定.然后通过Mating实验从已制备好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肝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与HBx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并用体外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研究表明,分离得到的与HBx基因编码的蛋白相互作用的4种新的细胞蛋白,分别是醛缩酶B、C8α亚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Hepsin和一种未知蛋白.
关键词:HBx蛋白;酵母双杂交系统;HBx蛋白相关蛋白
52
|
16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92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中国红豆杉细胞紫杉醇合成期特异表达新基因TS1-FL的部分cDNA克隆
胡国斌,丛日山,梅兴国,郑从义,樊廷俊
2004(4): 472-476.
摘要: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 PCR)比较了悬浮培养的中国红豆杉细胞合成紫杉醇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并从紫杉醇合成期细胞中分离出一个特异表达的cDNA克隆TS1.TS1长度为638bp,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代表一新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F426429),将此新基因命名为TS1 FL.开放读框分析结果表明TS1拥有一个不完整的开放读框,蛋白质同源性检索没有发现与TS1翻译序列有较大同源性的蛋白质.对此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可揭示它在紫杉醇生物合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中国红豆杉细胞;紫杉醇;生物合成;cDNA克隆;mRNA差异显示
41
|
20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75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以RAPD方法分析岩原鲤分类地位
刘思阳,孙玉华,杨帆,韩松,汪小凯,解融冰,何舜平
2004(4): 477-481.
摘要:采用opaopoopq等系列44个随机引物对鲤亚科与亚科的几个种类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通过对电泳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各种间遗传距离分支图.按节点的遗传距离最大数值0.232可以分出亲缘关系最远的两个群体,即由两种普通鲤为一群体,以及由岩原鲤、倒刺和白甲鱼组成的另一群体.从节点间遗传距离数值叠加计算可以得出岩原鲤与其他各种鱼类亲缘关系,遗传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岩原鲤与倒刺(0.344)<岩原鲤与白甲鱼(0.388)<岩原鲤与普通鲤(0.443),岩原鲤与倒刺的遗传距离最小,这一结果表明岩原鲤更偏向于亚科,而不是鲤亚科.
关键词:鲤亚科;亚科;岩原鲤分类;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68
|
163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72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基于cDNA宏阵列的系统聚类分析猪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谱
朱正茂,赵书红,陈浩,余梅,刘榜,樊斌,朱猛进,李奎
2004(4): 482-486.
摘要:取杜洛克猪胚胎第33,45,55,65,75天的背最长肌样本,用cDNAMacroarray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技术分析了327个EST在骨骼肌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有98条EST在不同发育时期显著差异表达.第33天和第45天两阶段基因表达状态相似,第55天和第65天基因表达状态相似,而第75天的基因表达与第55天和第65天两个阶段的基因表达具有相近的聚类关系.表达状态相近,基因功能相似的基因大都被聚类在一起.
关键词:cDNAMacroarray;猪;胚胎;骨骼肌;发育;聚类分析
25
|
20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65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鲇鱼和斜带石斑鱼核糖体蛋白L15完整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张竞男,宋平,吕道远
2004(4): 487-492.
摘要:通过RT PCR和3′ RACE方法,分别从鲇鱼(Silurusasot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中克隆了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15(ribosomalproteinL15,RPL15)的完整cDNA,并详细分析了其序列特征.这两种鱼的RPL15蛋白cDNA均包含一个615个核苷酸的完整阅读框,推测分别编码一个204个氨基酸的蛋白.不论是核苷酸序列还是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这2个序列分别与同属的南方大口鲇和同科的大眼鳜rpl15序列同源性最高,与其他已知的脊椎动物rpl15序列也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这2个序列的编码区和其他鱼类的rpl15编码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关键词:鲇鱼;斜带石斑鱼;核糖体蛋白L15(RPL15);系统发育树
33
|
11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9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中国林蛙繁殖产量与雌体大小及年龄的关系
李斌,卢欣
2004(4): 493-496.
摘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同一种群内母体大小、年龄与繁殖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体大小对个体的繁殖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体长的增长,窝卵数、卵径和窝卵质量随之增加;年龄对窝卵数、卵径影响不显著,但与窝卵质量呈正相关.(2)在特定的体长范围内,窝卵数与卵大小间存在一种权衡;母体产的窝卵数越多,卵母细胞相对就越小,反之亦然.
关键词:中国林蛙;母体大小;年龄;繁殖产量
57
|
204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69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墨胸胡蜂毒腺基因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赵耀儒,孟小林,徐进平,张俊杰,王健,鲁伟,杜欣然
2004(4): 497-500.
摘要:从墨胸胡蜂毒腺中提取总RNA,经Oligo(dT)磁珠纯化mRNA后,用AMV反转录酶合成第一链cDNA.完成第二链cDNA合成后,过柱纯化50bp以上的片段,与载体pUC118连接,转化E.coliJM109,建立了cDNA文库.得到的780个阳性克隆中,重组率达到98.5%.大部分插入片段在500~900bp.随机挑选10个短序列测序,一个为蜂毒激肽基因序列.
关键词:墨胸胡蜂;毒腺;cDNA文库
41
|
152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93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一个在水稻胚胎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鉴定
王盈,张美,杨礼香,刘亚宝,吕应堂
2004(4): 501-504.
摘要:通过筛选水稻开花后48~50h的原胚和120~122h的分化胚的cDNA文库,得到一个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有差异的克隆,命名为OsEES,测序结果显示OsEES含有一个预测的亚精氨合成酶结构域,编码一个大小约38×103(pI6.5)的蛋白.同时RNA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开花48~50h的原胚中的信号强度明显大于开花120~122h的分化胚,表明OsEES可能在水稻胚胎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水稻;胚胎发生;原位杂交
62
|
13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70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中国莲的定量染色体图
刁英,刘静宇
2004(4): 505-510.
摘要:利用MetaMorph软件定量分析了中国莲(NelumbonuciferaGaertn.)每条前中期染色体上(从短臂到长臂)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强度的变化,结合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作为辅助参数,构建了中国莲前中期染色体的定量染色体图.该定量染色体图是实际的前中期染色体的一种直观模式,可识别中国莲基因组中每条染色体以及分析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分布,为莲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莲;前中期染色体;定量染色体图
41
|
14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8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丝瓜种子萌芽及子叶生长过程中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的变化
张吉,王云华,袁永泽,周卫,陆彬彬,张楚富
2004(4): 511-514.
摘要:测定了丝瓜种子萌芽及子叶不同生长阶段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除了发育上的变化外,光和外源氮对GS活性及其同工酶影响也是显著的.无论外源氮(N)是否存在,GS活性在种子萌芽和子叶生长初期是逐渐升高的,于第6天达到最大,其后活性逐步降低.在光照下,外源氮对GS1诱导作用大于GS2;在无氮下,光对GS2的刺激大于GS1;在暗处,外源氮对GS1和GS2两者都有诱导作用.
关键词: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萌发;子叶;丝瓜
40
|
19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79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roides)种群的分布格局
吴翠,董元火,王青锋
2004(4): 515-519.
摘要: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C.thalicroides)部分分布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共发现13个野生水蕨种群.水蕨种群的生境主要为海拔低于1000m的水稻田.各种群分布面积较小,种群内植株数和密度相差很大.采用方差/均值比率、t值检验、负二项参数、扩散型指数、Cassie指标、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标等方法,研究了种群内植株数大于50株的10个野生水蕨种群的分布格局,并运用邻接格子样方法进行了格局规模检验,结果表明水蕨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型,但各种群聚集分布强度不同.水蕨孢子及无性繁殖体近距离传播是造成其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的作用导致水蕨种群的灭绝.
关键词:水蕨;生境;分布格局;灭绝
24
|
277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89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大肠杆菌密码子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关系
冯晶,周怀北,刘娟
2004(4): 520-524.
摘要:通过对大肠杆菌(E.coli)的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的片段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有些蛋白质二级结构所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在结构片段的不同位置上具有明显的分布偏向性.有些密码子偏向于出现在结构片段的头部,有些则偏向于出现在结构片段的中部或尾部.同时还发现α螺旋片段中具有位置偏向性的密码子较多,而β折叠和无规卷曲片段中具有偏向性的密码子则较少.对人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片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密码子也具有类似的偏向性,但是与大肠杆菌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密码子;蛋白质二级结构;大肠杆菌
46
|
18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674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芳环羟基化HPLC分离荧光法检测Cu(Ⅱ)-H
2
O
2
体系中产生的·OH
方茹,于怀东,蒋海燕,杨少宗,邹国林
2004(4): 525-528.
摘要:采用L 苯丙氨酸为探针,使用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FLD)和荧光分光光度分析(FS)两种方法平行检测Cu(Ⅱ) H2O2体系中产生的·OH.试验采用的激发波长277nm,发射波长306nm.体系在反应前后的荧光变化,可反映·OH产生量.对FLD与FS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具有较高一致性.FS使用混合体系检测,易对荧光的产生造成干扰,而FLD法没有干扰.
关键词:羟自由基;芳环羟基化;荧光法;苯丙氨酸
56
|
128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7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