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2005
年
第
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Tb
3+
掺杂纳米WO
3
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刘华俊,彭天右,肖江蓉,赵德,彭正合
2005(4): 397-401.
摘要:用Na2WO4和盐酸反应新生成的H2WO4与Tb(NO3)3,H2C2O4作起始原料,制备了稀土离子Tb3+掺杂的WO3纳米粉体,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漫反射光谱(DRS)和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稀土离子Tb3+的掺杂能拓展WO3的光响应范围,显著提高WO3对可溶性染料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率和抗光腐蚀性.
关键词:光催化;罗丹明B;Tb3+掺杂;WO3纳米粒子
85
|
346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43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改性纳米TiO
2
固相光催化降解废弃聚氯乙烯
法文君,昝菱,胡严鹤,陈俊桥
2005(4): 402-406.
摘要:用偶联剂改性的纳米TiO2作催化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可光催化降解的纳米PVC-M-TiO2复合薄膜.在空气中紫外光照的条件下进行了该薄膜的光催化降解实验,并与以未改性的TiO2为催化剂的PVC-Un-TiO2复合薄膜的降解效率进行了比较.利用光照失重、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光照前后复合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VC-M-TiO2复合薄(TiO2质量百分含量为2%)膜在空气中能被有效的降解,连续光照480h后降解效率达到36.9%,明显高于纯膜及未改性的PVC-Un-TiO2复合膜.
关键词:聚氯乙烯;固相光催化降解;纳米TiO2;PVC-M-TiO2纳米复合薄膜
54
|
288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96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Cr
2
O
3
纳米粉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周立群,王弛伟,杨念华,梁永光,袁良杰,李明,程锦国,孙聚堂
2005(4): 407-410.
摘要:以摩尔比为1∶2.5的Na2Cr2O7.2H2O和Na2S.9H2O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得非晶态Cr(OH)3前驱物,控制在600℃煅烧2.5h成功地合成出Cr2O3纳米粉体.运用FT-IR(红外光谱)、XRD(X-射线粉末衍射)、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和TG(热重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r2O3平均粒径为56.6nm;与常规颗粒Cr2O3比较,纳米Cr2O3的FT-IR谱有蓝移现象.另外,探讨了FT-IR谱蓝移的原因以及合成反应的控制条件.
关键词:纳米Cr2O3;沉淀和热解反应;蓝移;性能
26
|
247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8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钐掺杂镍铁氧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和结构分析
李良超,周享春,郝仕油,吕天喜
2005(4): 411-415.
摘要:用流变相-前驱物热分解反应法制备了钐掺杂镍铁氧体纳米粉体SmxNiFe2-xO4(x=0,0.33,0.67).用TG(热重)、XRD(粉末X-射线衍射)和LPSA(激光粒度仪)对粉末样品的组成、结构、粒度分布和粒子的团聚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mxNiFe2-xO4的晶胞结构可用(Ni0.37Fe0.63)[Ni0.63SmxFe1.37-x]O4表示,属于立方晶系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2.5,20.1,27.6nm,在水溶剂中团聚体的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53.7,257.9,348.4nm.另外,研究了钐取代铁对镍铁氧体的密度、晶胞参数和电阻率的影响,并从结构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钐;掺杂;纳米粉体;镍铁氧体
37
|
184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42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碱式碳酸铜在空气中的热分解动力学
曹瑰华,从长杰,陶友田,张克立
2005(4): 416-420.
摘要:用差热分析(DTA)和热重分析(TG)测定了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在空气中的热分解曲线.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技术对碱式碳酸铜热重分解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碱式碳酸铜在空气中分解生成粒径约为10nm的CuO.用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求取了Cu2(OH)2CO3热分解的活化能为175.53kJ/mol,并用多元线性回归给出了分解过程的可能机理函数.
关键词:碱式碳酸铜;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动力学
81
|
762
|
1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84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五配位Cu(Ⅱ)-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
周享春
2005(4): 421-425.
摘要:以现场制备的两个Schiff碱(HL1:1-(2-羟基苯甲叉)-1,4,7-三氮杂庚烷,HL2:2-[(2-羟基苯甲叉)氨乙基]-吡啶)为配体,合成了两个Cu(Ⅱ)配合物[Cu(Ⅱ)(L1)(H2O)]BF4(1)和[Cu(Ⅱ)2(L2)2(Cl)2](2),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和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a=0.9759(2)nm,b=1.4448(1)nm,c=1.0979(1)nm,β=101.09(1)°,V=1.5191(9)nm3,Z=4,d=1.642g.cm-3.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a=0.9130(7)nm,b=0.9128(5)nm,c=1.6359(4)nm;β=104.704(3)°;V=1.318885(5)nm3;Z=4;d=1.633g.cm-3.
关键词:水杨醛;Schiff碱;Cu(Ⅱ)配合物;晶体结构
25
|
18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97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固态配合物[Nd
2
(Glu)
2
(H
2
O)
8
](ClO
4
)
4
·H
2
O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张忠海,周育学,李会荣,刘义,屈松生
2005(4): 426-430.
摘要:用TG-DTG-DTA(热重-微分热重-差热)联用技术研究了固体配合物[Nd2(Glu)2(H2O)8](ClO4)4.H2O在动态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采用微分法中的Achar法和积分法中的Coats-Redfern法对热分解第三阶段的数据进行非等温动力学分析处理,推测出热分解机理为二级化学反应,求出了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用Doyle-Zsako法和Satava-Sestak法对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证明所得动力学参数和机理函数的正确性.4种方法求得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198.75kJ/mol和1.69×1017s-1.
关键词: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热分解;非等温动力学;热分析
51
|
11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94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高氯酸铒与甘氨酸及丙氨酸混配物的标准生成焓
陈平初,刘义,李武客,屈松生
2005(4): 431-434.
摘要:合成了两种高氯酸铒和甘氨酸及丙氨酸的混配型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化学分析、热重、差热及与有关文献对比,确定其组成为[Er2(Gly)4(Ala)2(H2O)4](ClO4)6.3H2O和Er2(Gly)5(Ala)3(ClO4)6.2H2O.用溶解量热法在具有恒温环境精密溶解-反应热量计上分别测定了298.15K时两种配合物的反应物和产物在2mol/LHCl溶液中的溶解焓.通过设计热化学循环求出配位反应的焓变ΔrHm,进而计算出配合物的标准生成焓:ΔfH—○—m—{[Er2(Gly)4(Ala)2(H2O)4](ClO4)6·3H2O,s,298.15K}=-7408.60kJ·mol-1;ΔfH——m○—{Er2(Gly)5(Ala)3(ClO4)6·2H2O,s,298.15K}=-7079.16kJ·mol-1.
关键词:稀土氨基酸配合物;量热法;热化学;标准摩尔生成焓
37
|
8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08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吡啶基桥连双卟啉的合成及其与有机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谢征,王凯,付世涛,何其,李早英
2005(4): 435-438.
摘要:通过将2,6-吡啶二羧酸或2,6-二溴甲基吡啶分别与5-(4-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1)和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2)反应,合成了3种新型的双卟啉化合物3
5
.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质子核磁共振光谱(1HNMR)、质谱(MS)对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可见光谱考察了双卟啉化合物4与2-羟基-苯乙酸(苦杏仁酸)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双卟啉与苦杏仁酸之间形成1∶2的络合物,其结合位点在卟啉环内.
关键词:双卟啉化合物;合成;相互作用;苦杏仁酸
41
|
19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43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漆酚缩醛环氧清漆/纳米TiO
2
新型复合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陈博,杜予民,杨建红,万云洋,王勤,余继先
2005(4): 439-442.
摘要: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性的纳米TiO2,以不同含量与漆酚环氧清漆相混合,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涂料.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其结构,并测试了其机械性能、耐酸碱以及耐高温能力.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TiO2和漆酚缩醛环氧清漆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氢键,纳米TiO2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漆酚环氧清漆涂料的耐碱和耐高温性能,同时也拥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当纳米TiO2的含量为4%
5
%时,与未加入纳米TiO2的漆酚缩醛环氧清漆相比,耐碱能力提高56.7%,最高耐受温度提高了50℃.
关键词:纳米TiO2;纳米复合涂料;漆酚缩醛环氧清漆
30
|
26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88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聚乙烯醇-壳聚糖-明胶不对称海绵的制备及其性能
肖玲,万冬,李洁,涂依
2005(4): 443-447.
摘要:用预冻-冷冻干燥法制备了聚乙烯醇-壳聚糖-明胶不对称海绵,研究了聚乙烯醇、壳聚糖与明胶的比例对海绵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用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模型药物,探讨了载药海绵的药物缓释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海绵具有致密的表层结构和多孔的内层结构.海绵的吸水率和保水率、药物缓释性能以及酶降解性能随聚乙烯醇与壳聚糖、明胶混合比例的改变而改变.当聚乙烯醇、壳聚糖、明胶的质量比为1∶2∶2时,海绵的吸水率和保水率最高,在蒸馏水中海绵吸水率可达3714%,室温放置180h后仍能保留40%.聚乙烯醇的加入减缓了海绵的药物释放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酶对海绵的降解速率.
关键词:聚乙烯醇;壳聚糖;明胶;不对称海绵
50
|
875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05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五氯苯酚在武汉东湖底质颗粒物上的吸附研究
谢玲玲,周培疆,刘丽君,李今,贺锋,吴振斌
2005(4): 448-452.
摘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五氯苯酚在武汉东湖底质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并考察了pH值、颗粒物浓度、盐度和腐殖酸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5℃时五氯苯酚在该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描述,在pH值3.0
1
0.0范围内,五氯苯酚在颗粒物上的平衡吸附量先减小后又缓慢增加;颗粒物浓度在0.1
2
.0g.L-1之间变化时,东湖底质颗粒物对五氯苯酚的吸附具有浓度效应;腐殖酸和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对五氯苯酚在颗粒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为先促进其平衡吸附量增加,然后这种促进作用趋于缓和.
关键词:五氯苯酚;武汉东湖;底质颗粒物;吸附;影响因素
18
|
263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0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交联壳聚糖对Mo(Ⅵ)、Bi(Ⅲ)吸附性能的研究
莫少波,翁玥,钱沙华,肖玫,薛爱芳
2005(4): 453-456.
摘要:研究了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的交联壳聚糖(CCTS)对于Mo(Ⅵ)、Bi(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3.0时,CCTS对Mo(Ⅵ)、Bi(Ⅲ)的吸附率分别为98.0%,100%,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20min和5min,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4,620.8g/kg.用1.00mL,0.1mol/L的NaOH溶液和4.0mL,5.0mol/L的HCl溶液可将吸附在CCTS上的Mo(Ⅵ)、Bi(Ⅲ)定量洗脱下来,脱附率分别为93%和96.5%.
关键词:交联壳聚糖;Mo(Ⅵ);Bi(Ⅲ);吸附
38
|
164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434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活性氧化铝除氟剂的再生性能研究
张燕,谢虹,贾文波,吴志刚
2005(4): 457-460.
摘要:对活性氧化铝除氟剂的再生功能进行了吸脱附性能研究.结果显示,A、B两种不同粒径活性氧化铝除氟剂吸附饱和后,经过再生技术处理,可基本恢复原有除氟性能.在除氟剂A样和B样对氟含量为10mg/L的原水处理试验中,当原水流速分别控制在60mL/min和70mL/min及以下时,其终端流出水中的氟含量均小于1mg/L.实验结果还表明,小粒径活性氧化铝除氟剂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在吸附速率和相对饱和吸附量等方面优于大粒径活性氧化铝除氟剂,但同时,大粒径活性氧化铝除氟剂再生后可快速恢复绝对饱和吸附量.
关键词:除氟剂;活性氧化铝;再生
21
|
616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02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在水生态系统区划中的应用
吕晋,邬红娟,林济东,崔博,卢媛媛
2005(4): 461-466.
摘要:根据武汉市15个湖泊、水库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及理化性质监测数据,选择12个量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6个主成分,运用回归分析算出15个样本在主成分上的标准得分,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将评价水体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并对之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了每一类生态水体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状况、污染类型等.
关键词:生态区域划分;水环境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44
|
1479
|
1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1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重组可溶性人TRAIL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王军,于雯华,康舒里,肖庚富
2005(4): 467-471.
摘要:取健康人外周血得到总RNA,利用RT-PCR获取全长TRAILcDNA,以此为模板,在2对不同的引物下作PCR,得到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得到重组质粒pET30a-TRAIL(114
2
81)和pET30a-TRAIL(120
2
81),转化E.coliBL21(DE3)pLySs表达并纯化了2种不同长度的可溶性蛋白,分别是TRAIL(114
2
81)(蛋白A),TRAIL(120
2
81)(蛋白B).经MTT(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表明蛋白B能在6h内抑制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增殖,但其活性明显弱于蛋白A.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蛋白纯化;抗肿瘤活性
100
|
100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5株细菌产L-多巴黑色素的比较研究
万霞,耿晶,陈向东,黄玉屏,彭珍荣,沈萍
2005(4): 472-476.
摘要:对5株细菌所产黑色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发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些不同来源的黑色素在理化性质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的基本框架结构及主要基团是一致的,且在发酵过程中都检测到L-多巴,说明它们都属于多巴类黑色素;不同菌株在同一条件下和同一菌株在不同条件下发酵黑色素的产量差别很大,其中WS和H2的黑色素产量可分别达到1720mg/L和1040mg/L,有进一步开发成为工业发酵生产黑色素应用菌株的潜力.
关键词:细菌黑色素;L-多巴;黑色素理化性质;发酵条件优化
54
|
300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东亚钳蝎短链K
+
通道毒素BmP05基因多态性分析
刘辉,曹志贱,吕猛,徐秀玲,吴英亮,毛歆,蒋达和,李文鑫
2005(4): 477-480.
摘要:基于从东亚钳蝎中鉴定的低电导Ca2+激活K+通道毒素BmP05的蛋白质和前体核苷酸序列,采用5′和3′RACE(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s)技术,成功地从东亚钳蝎毒腺组织中分离到了一系列与BmP05前体核苷酸序列高同源性的cDNA序列.它们含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彼此同源性很高,有的突变导致编码不同氨基酸,有的只是沉默突变.基因组克隆结果进一步显示,尽管来源不同个体蝎的BmP05基因组的结构相同,但它们的基因组序列并不完全一致,在第二个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发生许多突变.BmP05在cDNA水平的多态性与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多态性一致.所有结果表明,东亚钳蝎的毒素基因存在个体多态性.
关键词:东亚钳蝎;蝎毒素;多态性
29
|
11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436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细菌不规则生长的计算机模拟
周今朝,冯胜彦,艾建宇
2005(4): 481-484.
摘要:用改进的R.May方程(Xn′+1=rXn′(1-Xn′))研究了乙酰短杆菌(Brevibacteriumacetylicum)发酵过程中细菌浓度的变化.在R.May方程的基础上,引入r1和r2两个特征参数,以确定体系的混沌特征是否明显.结果表明,实验曲线的r1和r2的值约为3.7.此时,理论曲线和实验曲线吻合较好.由于实验曲线的r1和r2略大于混沌临界值3.55,说明细菌发酵过程中存在混沌.这表明在目前工艺条件下无法对Brevibacteriumacetylicum菌株发酵过程进行精确控制.
关键词:混沌;细菌;发酵;核苷磷酸化酶
20
|
7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16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甲壳素脱乙酰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
蔡俊,杜予民,杨建红,邱雁临
2005(4): 485-488.
摘要:采用固体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筛选产生甲壳素脱乙酰酶的真菌,并且研究了产酶条件.结果显示在42株真菌中有26株有甲壳素脱乙酰酶活性,最终确定了构巢曲霉和蓝色犁头霉两株产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它们产生的酶活性分别是343U.mL-1和289U.mL-1.不同的菌株的产酶培养基中的碳源均为含乙酰基的碳源,最适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蛋白胨,产酶能力都受Mn2+和Co2+促进,受Cu2+、Fe2+、Fe3+的抑制;构巢曲霉的最适温度、最适pH分别为29℃,7.0
7
.5,蓝色犁头霉的最适温度、最适pH分别为31℃,6.5
7
.0,最适发酵时间均为96h.
关键词:甲壳素脱乙酰酶;构巢曲霉;蓝色犁头霉;产酶条件
106
|
511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42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壳聚糖抗庭院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
覃彩芹,龙晶,李会荣,匡银近,徐东生,兰国胜,刘义
2005(4): 489-492.
摘要:分别用过氧化氢和溶菌酶降解壳聚糖,制备得到了系列分子量(3.8×105,7.8×104,4.8×104,1.7×104,2.3×103)的壳聚糖样品.采用平板法研究了壳聚糖系列样品对大叶黄杨炭疽病、沿阶草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和对节白蜡腐烂病等庭院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性能.结果表明:水不溶性壳聚糖酸溶液均表现出抑菌活性,且随着浓度的增大而抑菌活性增强;中等分子量(7.8×104)壳聚糖比大分子量(3.8×105)壳聚糖和低分子量(1.7×104,2.3×103)壳聚糖抗菌作用强.
关键词:壳聚糖;分子量;庭院植物;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
49
|
177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11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四羧基锰(Ⅲ)酞菁与ONOO
-
的相互作用
陈东明,潘逆娜,骆华,李得加,邹国林
2005(4): 493-496.
摘要:研究了四羧基锰(Ⅲ)酞菁(Mn(Ⅲ)TcPc)与ONOO-的相互作用及其对ONOO-硝基化酪氨酸(Tyr)和损伤DNA的影响.结果表明Mn(Ⅲ)TcPc能与ONOO-作用,并可促进ONOO-对Tyr的硝基化,该硝基化作用能被谷胱甘肽(GSH)或抗坏血酸(VitC)等生物还原剂抑制;该硝基化作用与pH值有关,以pH7为最合适.Mn(Ⅲ)TcPc能抑制ONOO-对DNA的损伤作用.GSH对Mn(Ⅲ)TcPc有还原作用.并对上述的促进或抑制Tyr硝基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解释.
关键词:四羧基锰(Ⅲ)酞菁;过氧亚硝基阴离子;酪氨酸硝基化
28
|
9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98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菲咯啉铜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检测过氧化氢
林弘,李得加,李希文,邹国林
2005(4): 497-500.
摘要:以菲咯啉铜[Cu(OP)2]配合物模拟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与邻苯二胺反应,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据此,建立了以菲咯啉铜模拟酶体系检测过氧化氢的灵敏方法.测定所用的试剂不含辣根过氧化物酶,从而避免了生物酶在使用过程中因可能的失活给分析工作带来的困难.在最佳条件下,过氧化氢浓度在9.5×10-8
1
.67×10-6mol/L的范围内与体系吸光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极限为8.0×10-8mol/L.
关键词:菲咯啉铜;模拟酶;过氧化氢
60
|
25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9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芳环羟基化荧光法检测类Fenton反应产生的·OH
方茹,于怀东,伍林,邹国林
2005(4): 501-505.
摘要:采用L-苯丙氨酸为探针,使用液相色谱仪(HPLC)荧光检测器检测了7种过渡金属离子参与类Fen-ton反应产生.OH的能力.试验采用的激发波长277nm,发射波长306nm.产物L-Tyr在反应前后的荧光变化可间接反映.OH产生量.实验结果表明Cr(Ⅲ)、Fe(Ⅱ)、Co(Ⅱ)、Cu(Ⅱ)、Pb(Ⅱ)产生.OH的能力较强,而Ni(Ⅱ)和Cd(Ⅱ)产生.OH的能力极弱..OH清除剂脱铁敏或甘露醇,能明显抑制产物L-Tyr的荧光强度变化,说明.OH的产生受到抑制,结果表明HPLC方法准确可靠.使用分光光度法对上述离子参与类Fenton反应产生.OH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但芳环羟基化荧光法的结果更稳定,灵敏度更高,故此方法对于.OH检测以及抗.OH机理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羟自由基;芳环羟基化;HPLC-荧光法;类Fenton反应;过渡金属离子
35
|
335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1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外源Ca
2+
参与铅对盐藻毒害作用的研究
孟祥红,刘成圣,于乐军,周丽,陈西广
2005(4): 506-510.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Pb2+对盐藻生长的胁迫作用及外源10mmol/LCa2+、La3+对Pb2+胁迫的影响.Pb2+抑制盐藻的生长,其抑制程度与Pb2+浓度成正相关;外源Ca2+在初期可缓解Pb2+对盐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后期加重Pb2+对盐藻生长的抑制;La3+处理加重Pb2+对盐藻生长的胁迫作用.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外源Ca2+内流参与盐藻对Pb2+胁迫的适应性调节作用.
关键词:盐藻;铅离子胁迫;Ca2+;La3+
105
|
16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93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溶氧、温度、氮和磷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冬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高健,罗青,李刚,杨劭
2005(4): 511-516.
摘要:通过正交实验测试了水体溶氧、温度、氮和磷水平对菹草冬芽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氧对菹草冬芽最终萌发率和单个冬芽萌发出芽的个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厌氧条件下萌发率和单个冬芽出芽的数目较高;而温度、氮和磷水平均无影响.对于萌发后两周内幼苗的生长、温度、溶氧有显著影响;氮和磷水平对幼苗的生长无显著效应.氧饱和条件下,20℃时,萌发的幼苗能够正常生长,根的发育正常;10℃时,萌发的幼苗初期生长较慢,但最终也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根长出时间较晚且生长速度慢.厌氧条件下,20℃和10℃时幼苗虽然生长速度较快,但均为白化苗,且根的发育受到抑制.
关键词:菹草;冬芽;溶氧;温度
47
|
539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10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黄瓜(Cucumis sativus L.)子叶发育过程中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的变化
王云华,欧吉权,王志强,周忠新,欧阳敏,张楚富
2005(4): 517-520.
摘要:采用Native-PAGE和活性染色的方法检测黄瓜种子萌发和子叶发育过程中GS同工酶的类型和活性,以期了解同工酶在子叶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干种子中,只观察到一种不同于GS1和GS2形式的同工酶随着发育过程迅速消失.在种子萌发和子叶发育过程中,子叶GS1活性先于GS2出现,而且两者活性均很快升高;子叶绿化后GS2是主要的,外源氮素能显著增强它的活性;子叶发育后期这两种同工酶活性逐步下降.在真叶发育中,同样观察到两种GS同工酶,以GS2为主.在暗转光后,GS2明显被诱导;而当光/暗转换后,GS1活性在子叶和真叶中均显著增加.GS同工酶活性随发育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现象与它们在代谢上的功能需要是一致的.
关键词: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发育;黄瓜;子叶
32
|
18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291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等渗水分和盐胁迫对水稻幼苗叶片氨同化的影响
周卫,马敬坤,王志强,叶雄,张楚富
2005(4): 521-524.
摘要:在盐(NaCl)胁迫和等渗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6000引起的水分胁迫下,检测了水稻叶片NH4+同化酶及其相关参数.结果表明,两种胁迫均对水稻叶片NH4+的同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与PEG-6000相比,在等渗条件下,NaCl更显著的抑制了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造成叶片中NH4+的积累水平更高.与盐胁迫一样,NH4+的积累同样也诱导了水分胁迫下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水平的上升,但与盐胁迫相比,上升幅度较小.
关键词: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铵离子;水分胁迫;盐胁迫
73
|
324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30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