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6 4
    • 黄世文,卢明,卓仁禧,喻发全
      2006(4): 385-390.
      摘要:合成了一种新型可降解阳离子聚(氨乙酰氧乙基天冬酰胺)盐酸盐(PAAEA.HCl),并由PAAEA.HCl与羧甲基纤维素钠(NaCMC)水溶液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得到纳米级聚电解质复合物.同时,研究了该聚电解质溶液浓度、性质、离子强度对复合物粒径和ξ-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蒸馏水中,聚电解质浓度为1.0 mmol/L、电荷比n+/n-为2制备得到的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10 nm,ξ-电位为35 mV,其溶液在4℃时可以稳定保存一周.  
      关键词:聚阳离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子   
      77
      |
      20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69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冰,刘芝兰,卓仁禧
      2006(4): 391-395.
      摘要: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合成了以魔芋葡甘聚糖(KGM)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为组分的IPN凝胶,对所得凝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讨论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凝胶溶胀性能和去溶胀性能的影响,观察到IPN凝胶的较低临界溶解温度约为31℃.当外界温度从20℃迅速转变为37℃时,凝胶在5 min内快速收缩,大量失水,表现出良好的温度敏感性.体外降解实验结果显示IPN凝胶选择性地被β-糖苷酶以较高速率降解,且凝胶降解率随着KGM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即这种新型的IPN凝胶同时具备了KGM的生物可降解性和酶降解特异性,以及PNIPA的温度敏感性.  
      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凝胶;生物降解性;温度敏感性;魔芋葡甘聚糖;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70
      |
      562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50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陈云,罗丽花,周紫燕,黄进
      2006(4): 396-400.
      摘要:利用钙离子交联海藻酸钠/大豆分离蛋白共混溶液,制得海藻酸钠/大豆分离蛋共混凝胶微球.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质量配比的不同以及各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微球呈现不同的微观结构.将微球干燥后置于水中溶胀,微球的尺寸无法回复到干燥前的尺寸,这是由于真空干燥处理使水分子挥发,促进微球内组分间形成了强的氢键作用所致.此外,用碱处理该共混微球,发现由于大豆分离蛋白溶解以及部分钙离子被置换析出,微球塌陷且内部形成了大孔.  
      关键词:海藻酸钠;大豆分离蛋白;微球;钙交联;共混   
      57
      |
      819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54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罗新湘,黄筱玲,曲凡歧
      2006(4): 401-404.
      摘要:以3,5-二硝基-4-氯三氟甲苯为原料,通过与水合肼、盐酸氨基脲、乙醇胺、盐酸羟胺的脱氯胺化反应,合成了6个含氟化合物,产率最高达94.4%,并通过红外(IR)光谱、核磁共振(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底物中氯原子的活泼性越高越有利于脱氯胺化反应进行.  
      关键词:3,5-二硝基-4-氯三氟甲苯;脱氯;胺化反应   
      52
      |
      20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陈春桥,王星,侯安新
      2006(4): 405-409.
      摘要:在溶剂二乙二醇单甲醚中,以单核锌双卟啉和十二羰基三锇为原料在200℃下回流反应合成了以1,3-二氧丙基相连的锌(Ⅱ)锇(Ⅱ)双卟啉,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IR)光谱,核磁共振氢(1H NMR)谱,高分辩质谱(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锌(Ⅱ)锇(Ⅱ)双卟啉主要处于开放式构象.锌(Ⅱ)锇(Ⅱ)双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锌(Ⅱ)锇(Ⅱ)双卟啉对BSA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关键词:锌(Ⅱ)锇(Ⅱ)双卟啉;合成;表征;构象;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   
      115
      |
      18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王星,陈春桥,康凌晨,侯安新
      2006(4): 410-414.
      摘要:以2-氯硒基苯甲酰氯和5,15-二(4-氨基苯基)-10,20-二苯基卟啉为原料,合成了双ebselen单卟啉(5,15-二ebselen-10,20-二苯基卟啉),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高分辩质谱(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同时,考察了新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由实验数据求得该双ebselen单卟啉与BSA的结合常数KA=1.69×105L/mol.分析荧光结果表明双ebselen单卟啉与BSA之间发生了较强的静态猝灭.  
      关键词:双ebselen单卟啉;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静态猝灭   
      52
      |
      17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8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杨焕平,彭天右,肖江蓉,宋海波
      2006(4): 415-420.
      摘要:以十二烷基胺为模板剂,以廉价的无机钛盐为前驱物,采用模板法水热合成了蠕虫状多孔TiO2粉体,并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TiO2粉体的晶相、形貌、微结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锐钛矿TiO2具有较高的相变稳定性,在高达1 000℃煅烧后锐钛矿相仍然为主要晶相,1 100℃煅烧后转变为金红石相,比通常TiO2的晶型转变温度提高了300℃左右.在300℃和500℃煅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38,51 m2/g.多孔TiO2粉体具有高度晶化的锐钛矿纳米晶和高比面积共存的特性,使其在光催化以及光电化学转换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蠕虫状多孔材料;热稳定锐钛矿TiO2;模板反应   
      56
      |
      492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源,侯安新,马玉龙
      2006(4): 421-425.
      摘要:以Co-Mn-Mg-Ni-O/SiO2为催化剂,采用液相氨氧化方法,在非溶剂系统中由对二甲苯一步合成了对甲基苯甲腈.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组成n(Co)∶n(Mn)∶n(Mg)∶n(Ni)=1∶1.012∶1.224∶0.081,质量百分数3.3%,空气与氨的摩尔比n(空气)∶n(NH3)=6∶1,反应温度190℃,反应压强0.5 MPa为较适宜的反应条件,在该条件下反应5 h,产率为28.68%,选择性接近100%.  
      关键词:对二甲苯;对甲基苯甲腈;液相氨氧化;多相催化   
      70
      |
      19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26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陈连喜,张惠玲,刘全文,王钧
      2006(4): 426-430.
      摘要:通过化学改性方法由苯胺、对甲苯胺和间甲苯胺与双氰胺反应合成了改性双氰胺,并以其作为环氧树脂潜伏性固化剂,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芳香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E-44体系的固化反应.结果表明芳香胺改性双氰胺与双氰胺相比,具有较高的固化反应活性,可使环氧树脂E-44固化反应的温度降低至低温范围(110120℃),而且芳香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E-44体系也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同时对芳香胺改性双氰胺固化环氧树脂E-44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芳香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光谱   
      83
      |
      592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6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许韵华,杨玉国,曹克宁,程志明,王永生
      2006(4): 431-434.
      摘要:采用沉淀法制备的铁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氧化含苯酚水溶液与H2O2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H2O2浓度和溶液pH值对苯酚降解的影响,并用紫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对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非晶铁氧化物催化剂在催化氧化降解苯酚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溶液pH 5.0±0.5,反应温度6065℃条件下,有很好的降解效果;苯酚降解的中间产物有:对苯二酚、邻苯二酚、苯醌和低级脂肪酸;其降解机理是羟基自由基攻击苯环上OH的邻位或对位,并使苯环开环,生成低级脂肪酸,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苯酚得以降解;该降解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  
      关键词:催化剂;催化降解;苯酚;H2O2   
      63
      |
      46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29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范海满,曹余良,艾新平,杨汉西
      2006(4): 435-438.
      摘要:采用直接固相球磨含结晶水镍盐与碱的方法在短时间内(0.5 h)合成了氢氧化镍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球磨反应产物为-βNi(OH)2,粒度分布在5μm左右,粒子之间存在着少量纳米级的颗粒,粒子表面蓬松,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且极富孔隙结构.充放电测试表明,该材料可逆容量达到250 mAh.g-1以上,放电容量高于市售的球形氢氧化镍;大倍率电流密度(289 mA.g-1)充放容量仍达220 mAh.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与传统的液相合成法相比,该合成方法快速简单、无污染排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械球磨;β-Ni(OH)2;高活性;绿色合成   
      51
      |
      18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44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瞿万云,杨春海,张升晖
      2006(4): 439-443.
      摘要:研究了米托蒽醌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发现多壁碳纳米管能显著提高米托蒽醌的氧化峰电流.通过选择和优化各项参数,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米托蒽醌的电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8×10-81.1×10-6mol.L-1;开路富集4 min后,检出限为5.6×10-9mol.L-1;平行测定1.0×10-7mol.L-1米托蒽醌10次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6%.该方法被应用于米托蒽醌注射液中米托蒽醌的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关键词:碳纳米管;米托蒽醌;化学修饰电极;伏安测定   
      42
      |
      172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9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田芳,毛旭辉,张学俊,林安,甘复兴
      2006(4): 444-448.
      摘要:采用离子交换水解法制备出粒径小(20 nm)、颗粒均匀的纳米TiO2粉末.利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TiCl4溶液中的氯离子得到了TiO2溶胶,然后经过干燥、煅烧可得到纳米级的TiO2粉末.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够有效地将氯离子去除干净,简化了制备流程,缩短了制备时间.通过对橙黄Ⅱ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考察了制备过程中所用TiCl4溶剂、除氯离子程度、干燥方式、煅烧温度等因素对TiO2粉末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  
      关键词:光催化剂;纳米二氧化钛;离子交换水解法;橙黄Ⅱ溶液   
      79
      |
      30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43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汤明亮,赵勇,谭铮,刘思阳
      2006(4): 449-452.
      摘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研究了旁侧序列对人端粒核心序列G3(T2AG3)3在钠离子溶液中所形成的G-quadruplex结构的影响.紫外吸收熔解实验表明G3(T2AG3)3一侧或两侧加上6个胸腺嘧啶核苷酸序列(T6)会明显降低G-quadruplex的相变温度(Tm).在3′端加上T6时Tm降低约5℃,在5′端加上T6时Tm降低约10℃,两侧同时加上T6时Tm降低16℃.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测定G-quadru-plex折叠和去折叠动力学的结果表明旁侧序列的加入同时降低了折叠和去折叠的速率常数(kf,ku),使折叠平衡常数(KF)由9.01降至7.44.上述结果表明旁侧序列的存在降低了G-quadruplex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端粒DNA;G-quadruplex;旁侧序列;动力学;热力学   
      66
      |
      18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3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于怀东,项念,杨扬,邹国林
      2006(4): 453-456.
      摘要:Fenton反应是生物体内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主要反应.Mn2+在体外可以参与类似反应生成.OH.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自旋捕捉-ESR技术比较了Mn2+参与类Fenton反应(Fenton-like reaction)与Fe2+参与Fenton反应的能力,利用芳环羟基化(aromatic hydroxylation)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Mn2+对Fe2+参与的Fenton反应的影响.利用电泳技术检测了上述反应产生的.OH对质粒DNA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Mn2+与过氧化氢(H2O2)反应产生.OH的能力仅为相同条件下Fe2+的5%左右.但Mn2+可以在Fenton反应中明显促进.OH的产生.  
      关键词:锰;羟基自由基;类Fenton反应;电子顺磁共振光谱;氧化胁迫   
      172
      |
      704
      |
      1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30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黄俊潮,李得加,邹国林
      2006(4): 457-460.
      摘要:将四磺基钴酞菁(CoTSPc)通过共价结合连接在氨基化的介孔分子筛MCM-41孔道壁上,制成负载酞菁催化剂,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分析,并研究了其对巯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负载酞菁催化剂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在液相反应过程中扩散阻力较小.这种负载催化剂有酶催化特点,即遵循米氏动力学规律,米氏常数Km为0.015 mol/L.反应完成后,通过沉淀即可从反应体系中分离,解决了酞菁催化剂无法回收利用和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的问题.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着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介孔分子筛;四磺基钴酞菁;固载;巯基乙醇   
      70
      |
      24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4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慧宏,万永清,邹国林
      2006(4): 461-465.
      摘要:用魔芋多糖(KGM)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GC)表面,制备了Mb-KGM膜修饰电极.结果表明,包埋在KGM中的Mb可以与电极发生直接电子传递.Mb-KGM膜修饰电极在水/有机混合溶液中,表现出可逆的直接电子传递过程.式电势(E0=-0.434 V)表明该电化学响应是Mb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在一定范围内,溶液pH值增加,Mb氧化还原式电势负移,且呈线性关系,说明Mb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在乙醇等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合溶液中,Mb表现出类似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活性,能快速地催化氯代乙烷(六氯乙烷、五氯乙烷和四氯乙烷等)脱氯.Mb-KGM膜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这些物质的定量检测.  
      关键词:肌红蛋白;电化学;细胞色素P450;氯代乙烷   
      38
      |
      15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82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吴浩,邬开朗,朱应,吴建国,杨复华
      2006(4): 466-470.
      摘要:用载体表达siRNA的方法并通过RNA干扰达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及其基因的表达.针对HBV的S基因选取4个靶位点,并将目的基因与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构成快速筛选系统,从4个位点中筛选到一个有效的作用位点.用半定量RT-PCR、ELISA、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筛选到的有效位点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iRNA成功降解了HBV S基因的mRNA,降低了S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效地抑制了HBV的复制.  
      关键词:RNA干扰;小分子干扰RNA;乙型肝炎病毒   
      46
      |
      18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9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马敬坤,袁永泽,欧吉权,欧阳敏,鲍世颖,张楚富
      2006(4): 471-474.
      摘要:为研究25 mg/L外源水杨酸对0,50,100 mmol/L NaCl处理下水稻幼苗根的胁迫缓解效应,测定了根组织内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氨同化关键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外源水杨酸可使组织内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至与正常对照相当水平,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说明外源水杨酸存在时可溶性糖作为主要渗透胁迫调节物并对盐胁迫适当缓解,表现在幼苗根谷氨酰胺合成酶及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上升20%左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氮同化加强而对盐胁迫有一定的抗性.对50 mmol/L NaCl胁迫处理的材料缓解效应较显著.  
      关键词:脯氨酸;可溶性糖;水杨酸;盐胁迫;水稻;谷氨酰胺合成酶   
      37
      |
      329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94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朱虹琳,董臣,刁英,李国林,周明全,胡中立
      2006(4): 475-480.
      摘要:用RT-PCR方法,从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幼叶cDNA中成功扩增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全长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该cDNA序列全长461 bp,包括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其中编码区段为456 bp,共编码152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52×104,等电点为4.515.与GenBank中其他物种的CuZnSOD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其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0%8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89%94%.所有已知的CuZnSOD的关键活性位点在该蛋白中均保守存在.将其与一些典型的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该蛋白进行进化树分析,为富有争议的莲的系统学地位的确定,在分子生物学上为莲的系统学地位的确定提供了一个依据.该基因已在GenBank登记,序列号为DQ227345.  
      关键词:莲;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克隆;序列分析   
      73
      |
      227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939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赵金梅,朱菁萍,王锋,周明,赵开弘
      2006(4): 481-486.
      摘要:为研究藻蓝蛋白β亚基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构建相容的3种重组质粒pET-cpcB(C155I)、pCDFDu-et-cpeS和pACYCDuet-ho1-pcyA,将裂合酶基因cpeS、血红素氧化酶基因ho1、藻蓝胆素合成酶基因pcyA和藻蓝蛋白β脱辅基蛋白基因cpcB(C155I)共同转入大肠杆菌.通过色素蛋白锌电泳和光谱检测,结果表明产生了有生物活性的CpcB(C155I)-PCB.而在裂合酶基因cpeS不转入大肠杆菌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内只有7.6%的CpcB(C155I)-PCB产生.实现了大肠杆菌内藻蓝蛋白β亚基84位半胱氨酸残基与PCB连接,为进一步在大肠杆菌内合成天然的藻蓝蛋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C-藻蓝蛋白;藻蓝蛋白β脱辅基蛋白;裂合酶基因cpeS;体内重组   
      94
      |
      12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凌晓欢,况琪军,邱昌恩,胡征宇
      2006(4): 487-491.
      摘要: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Kütz).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室外条件下,该刚毛藻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维持自身正常生长代谢,从而降低水体的电导率和改善水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两种被试藻类均可作为污水处理用藻类,其中Chlorococcumsp.适合用于静态水体的修复与改善,Cladophora oligoclona适合于流动水体的减负与治理.  
      关键词:绿球藻;刚毛藻;氮;磷;水质;净化   
      57
      |
      602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80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孙效文,杨彦豪,龙华,鲁翠云,佟广香,梁利群
      2006(4): 492-497.
      摘要:用磁珠-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ACA)15与白缘缺(Leiobagrus marginatus)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T载体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小片段插入文库,再用γ-32P标记的探针进行二次筛选,获得阳性克隆785个,对其中的140个克隆进行了测序,获得完整的微卫星序列132个.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64对.对其中的20对引物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筛选到稳定扩增的标记13对,用此13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缺属白缘缺(L.marginalus)、拟缘缺(L.marginatoides)(大、小各1种)、黑尾缺(L.nigricauda)共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其中10对微卫星引物在种内或种间表现出多态性.  
      关键词:白缘(鱼央);微卫星分子标记;群体分析   
      64
      |
      222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72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陈晓汉,曾地刚,李咏梅,彭敏,蒋伟明,杨春玲
      2006(4): 498-502.
      摘要:利用TUMXLv6.124、TUMXLv8.32、TUMXLv9.145、TUMXLv6.63和TUMXLv7.121c等5个微卫星标记分别对2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用SSPS软件分析标记基因型和凡纳滨对虾体重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位点TUMXLv6.124和凡纳滨对虾的体重显著相关.在该位点中,基因型TUMX-Lv6.124-AA的个体的体重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TUMXLv6.124-AB和TUMXLv6.124-BB.其他4个微卫星标记和凡纳滨对虾的体重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微卫星;体重;生长性状   
      52
      |
      326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杨星,杨军峰,汤明亮,邵雪玲,杨德国,刘思阳
      2006(4): 503-507.
      摘要: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长江上、中游的宜宾、万州、宜昌和武汉金口4个江段的中国胭脂鱼群体的遗传结构.用13个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4个群体线粒体DNAND-5/6片段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发现NciⅠ的酶切类型多态性是表现中国胭脂鱼遗传多样性的特异性标志.根据其酶切图谱显示的群体之间存在的多态性,计算出遗传距离和核酸序列差异程度.分析表明,长江宜宾江段的中国胭脂鱼群体与其他3群体产生了明显的歧化现象,长江中、下游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好于上游群体,中国胭脂鱼群体内遗传结构比较单一,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有进一步减退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胭脂鱼;基因多样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46
      |
      23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75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乔宪凤,刘西梅,安立国,华文君,周荆荣,郑新民
      2006(4): 508-512.
      摘要: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猪胃蛋白酶原A(pepsinoge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成功获得了猪胃蛋白酶原A基因,该基因全长1 240 bp,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3.5K的EcoRⅠ和NotⅠ酶切位点构建重组表达质粒,通过电转化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化毕赤酵母GS115,检测结果表明猪胃蛋白酶原A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表达.  
      关键词:猪胃蛋白酶原A基因;克隆;毕赤酵母;表达   
      39
      |
      165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57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批量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