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6 6

      其他

    • 杨国华,李绍清,冯玲玲,孔进,李辉,李阳生
      2006(6): 751-756.
      摘要:利用包含117个株系的籼粳杂交来源(窄叶青8号×京系17)的水稻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的4个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loci,QTL)分析.在DH群体中,剑叶叶绿素a、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彼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比值与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且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受微效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位点,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这些QTL对相应性状的贡献率介于9.2%19.6%之间.其中控制叶绿素a含量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2、5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b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在第2、3、5、9染色体上;控制总叶绿素含量的3个QTL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a/b值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6、11染色体上.文章系统讨论了这4个叶绿素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结果在水稻育种上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水稻;叶绿素;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相关;育种   
      35
      |
      540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78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蔡苹,侯敬冉,彭天右,陈芳,彭正合,戴越
      2006(6): 659-662.
      摘要:用化合物1:Ru(bpy)2-BL(ClO4)2(bpy=2,2′-联吡啶,BL=N1,N4-二-(2-甲基-吡啶)-1,4-二苯胺)作为光敏染料和2-噻酚基乙酰丙酮(TTA)的稀土配合物组装了混合金属的双核化合物2:Ru(bpy)2-BL-Eu(TTA)3(ClO4)2,3:Ru(bpy)2-BL-Yb(TTA)3(ClO4)2,4:Ru(bpy)2-BL-Nd(TTA)3(ClO4)2.荧光测试表明:化合物1的发射峰出现在564 nm处,为联吡啶钌中心的荧光发射;2,3,4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610 nm,986和1 060 nm,1 064和1 331 nm处,与此同时,2,3,4化合物中564 nm处的发射峰强度降低甚至猝灭,这表明在稀土与联吡啶钌形成的异核双核化合物中,实现了分子内的能量传递.  
      关键词:荧光发射;钌配合物;稀土配合物;能量传递   
      61
      |
      36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6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沈玉芳,彭正合,周运鸿
      2006(6): 663-666.
      摘要:合成、表征了4种金属十六氯酞菁MPcCl16(M=FeⅡ,CoⅡ,CuⅡ,ZnⅡ)配合物,研究了它们对水中罗丹明B紫外光光降解的催化作用,侧重探讨了催化剂的用量和气氛等条件.发现该4种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因中心金属离子不同而异,其中,FePcCl16最优,如在pH 6.86的条件下光照100 min后其催化效率可达89.86%;FePcCl16用量以0.4 g/L为佳;动态氧气和静态空气气氛有利于提高光催化降解效率.  
      关键词:光催化;罗丹明B;金属十六氯酞菁;光降解   
      58
      |
      262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6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张舟,李波,孙旭镯,陈小霞,程功臻,季振平
      2006(6): 667-670.
      摘要: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杂冠醚配合物[Mn6(4-amashz)6(DMF)6].12DMF,并用X射线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化合物修饰金电极催化氧还原的性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平面碟状结构,对在碱性溶液中的氧有显著的催化还原作用.  
      关键词:金属杂冠醚;单晶;电催化氧还原   
      83
      |
      151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71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法彬,袁正勇,袁良杰,孙聚堂
      2006(6): 671-674.
      摘要:用流变相反应和前驱物热分解法合成了氧化亚锡基贮锂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产物结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氧化亚锡基硼磷铝酸盐贮锂材料(TABP)均有较好的贮锂性能,其中在500℃下热解前驱物制备的样品其初始可逆容量为551 mAh/g,经过20周循环后,仍然保持67.7%的可逆容量,表现出最佳循环性能.在惰性气氛中,SnO在较高温度下发生歧化反应,导致样品产生晶体.  
      关键词:锡基复合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贮锂材料;流变相反应   
      52
      |
      20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68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曹启花,郑琦,刘志洪,蔡汝秀
      2006(6): 675-680.
      摘要:系统介绍了ONOO-活性氧的化学性质,并对其参与的主要化学反应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同时,比较了近年来用于ONOO-检测的方法,并重点论述了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尤其是酶催化动力学荧光分析法在检测ONOO-活性氧方面的优势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ONOO-;活性氧物种;荧光光谱分析;酶催化动力学;维生素B1;酪胺酸   
      55
      |
      27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34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平,钱江峰,肖利芬,曹余良,艾新平,杨汉西
      2006(6): 681-684.
      摘要:在机械球磨过程中通过固相还原反应制备了不同原子配比(2∶1,4∶1,8∶1)的Sn-Co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其结构和形貌,并通过组装模拟电池考察了该合金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具有非晶纳米结构的CoSn4合金具有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430 mAh/g)和良好的循环性能,15周后仍能放出360 mAh/g的容量,容量保持率为84%.  
      关键词:机械球磨;Sn-Co合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58
      |
      285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84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唐自强,冯长君
      2006(6): 685-689.
      摘要:基于分子拓扑理论,计算了18种取代苯酚的Kier分子形状拓扑指数(mK).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不同pH值下11种取代苯酚对大型蚤急性毒性(pIC50)的QSAR模型,其相关系数(R2)依次为:0.963(pH=6.0),0.966(pH=7.8),0.846(pH=9.0).这些模型的计算值与其实验值基本吻合.通过留一法检验及对其余7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pIC50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  
      关键词:取代苯酚;大型蚤;急性毒性;分子形状拓扑指数;定量构效关系   
      63
      |
      351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冯俊,王庆蓉,贺枫,卓仁禧
      2006(6): 690-694.
      摘要:利用猪胰脂肪酶作为催化剂,通过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不同组成的碳酸酯共聚物聚(5-苄氧基-三亚甲基碳酸酯-co-三亚甲基碳酸酯),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诸如反应时间、投料比、酶浓度等条件对共聚反应的影响,以达到有效调控聚合物的组成和分子量的目的.制备的聚合物数均分子量在3 00018 000范围内分布.单体的投料比与共聚物的组成在摩尔投料比1∶0.51∶10的区间内呈现出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被测的酶浓度范围内,产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随着酶浓度的降低,聚合物的分子量呈现升高的趋势.在反应后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共聚物的分子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产率逐渐提高.  
      关键词:酶促开环聚合;脂肪族聚碳酸酯;功能化聚碳酸酯   
      74
      |
      15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93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继英,张桥,刘芝兰,卓仁禧
      2006(6): 695-698.
      摘要:制备了一种魔芋葡甘聚糖接枝丙烯酸水凝胶,并将其作为亲水药物5-氟尿嘧啶(5-FU)透皮释放制剂基材.考察了不同魔芋葡甘聚糖与丙烯酸摩尔比的凝胶在pH 7.4的溶胀率,结果表明凝胶的溶胀率随丙烯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浸泡吸附法得到含5-FU的载药凝胶,利用改进Franz扩散池进行了离体小鼠皮肤透皮释放实验,在魔芋葡甘聚糖和丙烯酸摩尔比为1∶60,载药量为3%时获得的最大累积释放量为4 721.2μg/cm2,渗透速率为(542.2±53.0)μg.cm-2.h-1.  
      关键词:魔芋葡甘聚糖;聚丙烯酸;水凝胶;5-氟尿嘧啶;透皮给药   
      83
      |
      390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89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张爱清,张群朝
      2006(6): 699-702.
      摘要:以四甲基碘化铵为催化剂,乙二胺和三氯乙烯的复合液(MTEM)为中和剂,在无溶剂体系中,用硫脲法合成了甲基巯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对催化剂和中和剂的类型及其用量、反应温度等进行了系统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6 h,四甲基碘化铵和MTEM的用量分别为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的5.5%和15%(质量百分比)时,产率为79%.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该法反应时间短,产率较高和操作安全性好等优点.  
      关键词:甲基巯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催化剂;中和剂   
      39
      |
      22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4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冯俊,马玉龙,刘琳,钟敏
      2006(6): 703-707.
      摘要:在非溶剂系统中,用Co-Mn-Ni-O/SiO2催化液相氨氧化对叔丁基甲苯(PTT)合成了对叔丁基苯腈(PTBN),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减小是由于芳烃参与反应时的吸附引起的,不会引起催化剂失活;催化剂具有尖晶石结构(Co,Mn)(Co,Mn)2O4,能很好地均匀分散在载体上;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烧结,而由烧结引起的失活不能够恢复.  
      关键词:氨氧化;液相氨氧化;对叔丁基苯腈;非均相催化   
      55
      |
      129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4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岳智洲,赵静,洪姝惠
      2006(6): 708-712.
      摘要:为研究硼氢化钾还原α,β-不饱和硝基化合物时对于碳碳双键的选择性,以β-硝基苯乙烯为底物,考察了反应条件及烯键和苯环上取代基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反应条件对于反应结果都有较大影响,但取代基的影响不大.硼氢化钾是还原β-硝基苯乙烯的合适还原剂,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四氢呋喃-乙醇作反应介质,将β-硝基苯乙烯的溶液滴加入硼氢化钾与反应介质的混合物,投料比n(β-硝基苯乙烯)∶n(硼氢化钾)为1∶2,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反应产率可达93.6%(以β-硝基苯乙烯计).  
      关键词:硼氢化钾;β-硝基苯乙烯;选择性还原   
      59
      |
      5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98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邓德明,李富贵,王家文,甘复兴,黄种买
      2006(6): 713-716.
      摘要:以TiCl4和累托石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累托石-TiO2光催化剂,研究了在紫外光和太阳光下,其降解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紫外灯光下反应30 min,分别以TiO2和累托石-TiO2为催化剂降解甲基橙溶液,甲基橙脱色率分别为50%和93%.催化剂在相同的制备条件下,累托石-TiO2的光催化活性约为TiO2的两倍;在太阳光下,分别以TiO2和累托石-TiO2为催化剂降解甲基橙溶液6 h,甲基橙的脱色率分别为62.9%和87.6%.  
      关键词:累托石-TiO2;TiO2;光催化;甲基橙;脱色   
      45
      |
      17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3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田建茹,周培疆,胡超珍,付云,宋立荣
      2006(6): 717-722.
      摘要:研究了汉江下游武汉段河漫滩7个沉积物的吸附特征及温度和扰动强度对磷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用改进的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sh模型对实验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可得到最大吸附容量(Qmax)、原有吸附可交换态磷(NAP)、临界磷平衡浓度(EPC0)和固-液分配系数(Kp)的值.结果表明,改进的Langmuir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汉江河漫滩沉积物的吸附特征,其物理意义更明确;Kp与Qmax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沉积物吸附和解吸磷能力与温度变化一致;沉积物在等温吸附磷过程中,固体浓度效应在强扰动强度(200 r/min)时最强,弱扰动强度(150 r/min)时次之,中扰动强度(100 r/min)时最弱.  
      关键词:汉江;河漫滩沉积物;磷;吸附   
      68
      |
      28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9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王行国,尹姣,徐娴
      2006(6): 723-727.
      摘要:Borrelia burgdorferi基因组中BB0462 ORF编码一种由110个氨基酸组成的未知功能BB0462蛋白.使用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在蛋白库中进行Blast比对以及推定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的结果都显示BB0462蛋白与Yb-aB家族的蛋白类似.共转化后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发现BB0462蛋白增强了B.burgdorferilp54质粒携带的oppAⅤ上游调控区的转录活性,而对其他4个oppAⅠ上游调控区调控区的转录活性没有影响.利用纯化的BB0462融合蛋白在体外分别与oppAⅠ调控区DNA片段进行凝胶阻滞分析,发现BB0462蛋白仅与邻近oppAⅤ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一段409 bp上游调控区DNA结合.用未标记的oppAⅤ上游调控区DNA与DIG-标记的oppAⅤ上游调控区DNA竞争BB0462蛋白,使凝胶上的DNA迁移阻滞带完全消失.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和凝胶阻滞分析表明BB0462蛋白在oppAⅤ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BB0462蛋白;oppAⅤ上游调控区;凝胶阻滞分析;转录活化因子   
      71
      |
      9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65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吕中,伊传奇,袁江兰,曾璇,邹国林
      2006(6): 728-732.
      摘要:利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与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 ani-on,ONOO-)的相互作用,利用电泳方法证实了Res能抑制ONOO-引起的DNA损伤作用.结果表明Res与ONOO-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对ONOO-引起的DNA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Res浓度为0.05 mmol/L时,有近50%的断链DNA恢复为超螺旋态;CO2能显著降低ONOO-引起的DNA单链断裂,并能加强Res的保护作用,当Res浓度为0.05 mmol/L时,对DNA损伤的保护由50%增加到71%.  
      关键词:白藜芦醇;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相互作用;DNA损伤   
      65
      |
      261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76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罗君毅,盖伟伟,雷磊,涂浩波,鄢慧民
      2006(6): 733-738.
      摘要: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S(Spike)蛋白是病毒表面最主要的膜蛋白,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冠状病毒的主要抗原.以SARS冠状病毒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得到SΔ1(1511 200 bp)、SΔ2(1 2012 250 bp)和SΔ3(2 2513 150 bp)3段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得到包涵体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正确后,将此作为抗原以滴鼻和腹腔注射两种不同的途径免疫BALB/c雌性小鼠,3次免疫之后采集小鼠的血清和肺洗液,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中的抗体IgG和IgA.结果表明S蛋白通过滴鼻途径既能刺激产生一定的血清IgG,更能诱导肺粘膜产生特异IgA抗体.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诱导粘膜免疫的效应区域主要位于SΔ2(401750 aa)蛋白区段.  
      关键词:SARS-CoV;S蛋白;粘膜免疫效应;滴鼻免疫   
      69
      |
      22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59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付百玲,徐进平,孟小林,王健,鲁伟
      2006(6): 739-744.
      摘要:采集南美白对虾血淋巴,从血细胞中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编码penaeidin-2成熟肽的开放阅读框cDNA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然后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中,在E.coliOriga-mi B(DE3)pLysS中表达含6个His的重组对虾肽融合蛋白Pen-24,通过His Band resin Ni2+层析柱纯化获得Pen-24蛋白,采用纸片扩散法和液体生长抑制法检测该蛋白的抑菌活性.经SDS-PAGE分析,Pen-24蛋白的分子量为24.1×103.1μg对虾肽融合蛋白Pen-24与5 U的氨苄青霉素活性相当,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和抗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  
      关键词:对虾;原核表达;抗菌活性   
      44
      |
      22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51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王友亮,金卫华,曹军卫,姚保利,雷铭
      2006(6): 745-750.
      摘要:用重叠PCR的方法,定点突变细菌视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BR),克隆到单突变体BRD96N和双突变体BRD38R/D96N的基因,同源转化盐沼盐杆菌(Halobacterium salinarium)L33(BR-),表达突变蛋白BRD96N和BRD38R/D96N.通过显微视频方法对突变BR的M态光致变色特性进行记录,BRD38R/D96N的M态寿命为5 s,约为BRD96N(M态寿命为3 s)的1.7倍.对突变体的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测定发现,在BRD96N中,1 170 cm-1下移到1 171cm-1,1 258 cm-1上移到1 255 cm-1,而BRD38R/D96N中1 170 cm-1下移到1 173 cm-1;1 258 cm-1上移到1 252 cm-1,而且BRD38R/D96N与BRD96N相比,1 186 cm-1处的峰明显增强.近紫外区圆二色谱显示,两种突变体近紫外区的正负带虽然没有太大差别,但288 nm和290 nm处的极峰却差别显著.所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细菌视紫红质Asp38(D38)突变为Arg(R)可以延长其光循环后半程M态和N态的寿命.  
      关键词:细菌视紫红质;重叠PCR;质子通道;光循环   
      53
      |
      10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94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虹,王青锋
      2006(6): 757-762.
      摘要:用石蜡切片的方法首次揭示了中国特有水生蕨类植物东方水韭根的生成与二歧根的发育,解剖学结构显示水韭属植物成熟根主要由表皮、外皮层、连接细胞、中央维管束和通气组织5部分组成;东方水韭二歧根的形成过程中,幼根顶端分生组织中央的3个细胞成为二歧根发育的原始细胞,原始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内原始细胞和外原始细胞,分化后的外原始细胞组成的活跃中心将各自成为新的二歧根的原始细胞,使二歧分叉的根形成一个倒“Y”字形结构;根冠紧邻外原始细胞的末端;水韭不同种根内中央维管束的管胞数目存在差异.本研究对水韭属植物个体发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方水韭;二歧根;发育   
      59
      |
      206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74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鲍世颖,袁永泽,周志鹏,张楚富
      2006(6): 763-766.
      摘要:2-酮戊二酸是碳-氮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在培养液中添加2-酮戊二酸可以促进水稻幼苗根部碳-氮代谢酶的活性.为了确定2-酮戊二酸是否与这些酶之间存在直接作用(体内实验),取正常培养的水稻幼苗材料,在上述酶的测活体系中分别添加2-酮戊二酸,并进行酶活性测定(体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2-酮戊二酸可以促进水稻幼苗根组织提取液中GS,HXK的活性,而对GOGAT,ICDH没有明显的影响.上述结果说明2-酮戊二酸作为一种效应物可能与GS、HXK结合,从而在体内、体外都促进了它们的活性.  
      关键词:2-酮戊二酸;水稻;碳-氮代谢;酶   
      54
      |
      341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85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孟琛,孟祥红,肖慧,唐学玺
      2006(6): 767-772.
      摘要:研究了二个品系海带细胞壁的组成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带荣城1号品系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初期(前3 d),破壁酶对其单细胞或原生质体的相对产率显著降低,而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相对产率的下降越加明显.3 d后,随着感染的继续进行,单细胞或原生质体的相对产率变化不明显.而海带901品系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整个过程中单细胞或原生质体的相对产率始终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指示海带荣城1号品系细胞壁组成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发生了响应性变化,而海带901品系的细胞壁组成未做出响应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荣城1号细胞壁组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褐藻胶的变化上,而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成分无关.  
      关键词:海带;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细胞壁   
      49
      |
      169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5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周立明,孟祥红,肖慧,唐学玺
      2006(6): 773-777.
      摘要: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菲、芘和蒽处理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都有刺激作用,而高浓度处理则显示出抑制作用.菲、芘和蒽处理对赤潮异弯藻生长96 h EC50分别为0.059、0.0710、.078 mg/L,对中肋骨条藻的96 h EC50分别为0.079、0.097、0.112 mg/L,对亚历山大藻的96 h EC50分别为0.089、0.107、0.119 mg/L.在菲、芘和蒽处理的同时,附加辐射剂量为0.3 J/m2的UV-B辐射处理,3种多环芳烃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关键词:多环芳烃;UV-B辐射;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中肋骨条藻;抑制作用   
      47
      |
      253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52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侯安继,杨占秋,黄菁,蒋涵
      2006(6): 778-782.
      摘要:采用1%羧甲基茯苓多糖(CMP)腹腔注射,摘取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脾脏,制备淋巴细胞,MTT(噻唑蓝粉剂)法观察CMP对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转基因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DC),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以及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淋巴细胞分泌IL-10、IFN-γ的含量.CMP在0500 mg/L浓度对HBV转基因小鼠无毒性作用,并能显著促进HBV转基因小鼠DC分泌IL-12,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显著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并抑制IL-10的分泌,从而上调DC功能.  
      关键词:羧甲基茯苓多糖;HBV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   
      151
      |
      24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88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孙峥嵘,吉耀华,阮强,肖庚富,何蓉,齐莹,马艳萍
      2006(6): 783-788.
      摘要:对18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和5株未传代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标本分别进行HCMVUL131A,UL130,UL128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对23株HCMV临床株的UL131A,UL130,UL128基因编码区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此3个基因核苷酸及其编码蛋白是高度保守的,3个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2%,95.8%,96.0%,编码蛋白的同源性为97.2%,96.6%,96.9%.不同临床症状患儿的HCMVUL131A,UL130,UL128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临床株HCMV UL130和UL128基因编码蛋白具有趋化因子的相似结构.所有结果表明临床株中的UL131A,UL130,UL128序列的保守性可能与HCMV在上皮细胞的增殖有关,也与HCMV转移到白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相关.HCMV UL130和UL128基因编码蛋白具有趋化因子的相似结构可能与HCMV的感染相关.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UL131A,UL130,128基因;多态性   
      104
      |
      75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1791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批量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