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7 4

      研究论文_生物学

    • 尹重哲,冯玲玲,李辉,阳菁,张成勋,正哲万,李阳生
      2007(4): 442-448.
      摘要:为了提高水稻的耐冷性,从集胞藻PCC6803中克隆酰基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desD与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连接,构建了重组质粒pCdesD.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愈伤组织转化系统将desD基因成功地导入粳稻中花11号和朝鲜的平壤21号中,获得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中;分子检测外源基因单拷贝整合的转化体在T1代呈现3∶1的分离.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mRNA水平上获得表达.低温胁迫处理后,对转基因水稻进行脂肪酸成分和光合生理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光合生理也得到了改善,水稻的耐寒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水稻;耐冷性;农杆菌介导;蓝细菌   
      107
      |
      32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202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李琦,马璐,黄婧,李立家
      2007(4): 449-456.
      摘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45S rDNA和5S rDNA定位在了葫芦科的3种作物:西瓜(Citrullus lana-tus)、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与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的中期染色体上,并对它们进行了基于rDNA定位结果的核型分析.3种作物的杂交结果显示西瓜和苦瓜均具有2对45S rDNA位点,一对5S rDNA位点.罗汉果具有3对45S rDNA位点和一对5S rDNA位点.通过比较染色体组中rDNA分布的情况,对葫芦科几种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罗汉果的分类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葫芦科;荧光原位杂交;rDNA;核型分析   
      76
      |
      777
      |
      1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52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李卫国,王建波
      2007(4): 457-462.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光照和氮素营养处理的外来植物凤眼莲的生长、生物量分配、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氨基酸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探讨其对环境适应性的生理学机制.凤眼莲表现出极强的可塑性,随光照和氮素营养的增加,凤眼莲生长速率明显加快,氮素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升.根部吸收的硝酸根离子大部分运输到叶片中还原,氮素同化效率高.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变化,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根冠生物量分配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凤眼莲对光照和氮素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其快速生长和高可塑性依赖于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  
      关键词:凤眼莲;外来植物;可塑性;氮素代谢   
      67
      |
      420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46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孙燕,李利君,刘辉,李治,李文鑫
      2007(4): 463-470.
      摘要:本研究采用基于PCR技术的siRNA表达方法,快速筛选到两个可以抑制HBV基因表达的siRNAs序列:S2和X1.S2和X1被克隆到人泡沫逆转录病毒(human foamy virus,HFV)载体中,构建成为分别表达S2和X1的单表达载体和同时表达S2和X1的双表达载体.将siRNAs表达载体转导入HepAD38细胞系中,多种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siRNA表达载体可以有效抑制多个HBV基因的表达和病毒DNA复制;并且其抑制作用是长期的,可以持续到转导后3个月.  
      关键词:人泡沫逆转录病毒;病毒载体;RNA干扰;小干扰RNA;抗人乙肝病毒   
      101
      |
      23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32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高婧,董长垣,胡俊,李艳,Joseph K K Li,戴莹,郭淑芳
      2007(4): 471-474.
      摘要:将原核重组质粒双酶切后释放的x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真核重组质粒pcDNA3.1-X,然后与真核重组质粒pcDNA3.1-APOBEC3G共转染HepG2细胞,提取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并用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免疫共沉淀后,HA-APOBEC3G融合蛋白能够在抗HBx的免疫沉淀物中检测出来,在抗HA标签的免疫沉淀物中也能检测到HBx.揭示了这两种蛋白能在受体细胞内形成复合物.结果表明乙肝病毒X蛋白与APOBEC3G蛋白在细胞内能发生相互作用,提示APOBEC3G抗HBV作用可能与乙肝病毒X蛋白有关.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APOBEC3G;免疫共沉淀   
      66
      |
      25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49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杨永,翟建新,王业富
      2007(4): 475-480.
      摘要:建立了一种利用"双探针夹心银染"技术快速检测戊型肝炎病毒(HEV)的基因芯片方法.提取的病毒核酸经过RT-PCR扩增,PCR体系中用掺入生物素修饰的dUTP扩增得到带有生物素的核酸片段,5′末端-NH2修饰的同源寡核苷酸作为捕获探针固定到处理后的玻片上,该探针识别病毒的带有生物素的核酸片段,而链霉亲和素标记的胶体金与生物素紧密结合,通过银沉积在金颗粒表面放大信号可以目视结果.采用该方法对已经确证的86个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检出52个阳性和34个阴性样本,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检出一致.  
      关键词:纳米颗粒;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戊肝病毒;基因检测   
      60
      |
      317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43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杨振华,陶攀,周思榆,吴叔文,潘兹书
      2007(4): 481-484.
      摘要:以禽流感病毒A/chicken/Hubei/489/2004(H5N1)NA基因全长cDNA克隆pMD-NA为模板,PCR扩增第406位至第1 353位基因片段.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ΔNA,转化大肠杆菌,用异丙基β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截短的NA重组蛋白获得高效表达.采用SDS-PAGE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特异性神经氨酸酶(NA)抗体.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效价在1∶1×105以上,能与在大肠杆菌和Vero细胞中表达的NA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纯化的NA重组蛋白可用作建立禽流感检测方法的诊断抗原,所制备NA抗体可用于检测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中的NA抗原组分.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神经氨酸酶;抗体   
      89
      |
      31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74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李敏,徐标,杨静
      2007(4): 485-490.
      摘要:为研究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时肝组织恶性变潜能以及吡喹酮对其的抑制作用,取120只小鼠随机分为4个组.第1、2组分别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12周时,以吡喹酮500 mg.kg-1.d-1治疗2天;第3组为实验对照组,感染后不作任何治疗;第4组为正常对照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方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及c-fos和c-junmRNA、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病变早期予吡喹酮治疗后肝脏病理损伤减轻,肝组织中c-fos、c-junmRNA以及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病变晚期予吡喹酮治疗后,与实验对照组比较,c-junmRNA、端粒酶逆转录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仅c-fosmRNA表达降低(p<0.05).吡喹酮早期治疗组肝组织中上述3指标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因此血吸虫病时肝硬化组织可存在恶性变潜能,早期吡喹酮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组织这种恶性变潜能.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恶性变;吡喹酮;端粒酶逆转录酶;c-fos;c-jun   
      50
      |
      1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44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文金丽,缪礼鸿,王璐,谢福莉,李友国,姚斌
      2007(4): 491-496.
      摘要:以棉浆黑液为细菌分离培养基,从某化纤厂黑液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到16株嗜碱细菌,对其形态及生理生化等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嗜碱细菌以产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占优势,在个体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扩增rDNA限制性分析(ARDRA)结果表明,棉浆黑液中的嗜碱细菌分为2大类群,不同菌株之间的酶切图谱具有较大的差异.测定黑液生物处理系统中6株占优势的嗜碱细菌的16S rDNA序列,与国际上已报道的细菌的16S rDNA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它们的序列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或副球菌属(Paracoccus)中的参比菌株的同源性达到98%以上.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的Bacillus属嗜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其中3个菌株与B.halodurans和B.wakoensis的相似性大于99%.  
      关键词:棉浆黑液;嗜碱细菌;生物多样性   
      53
      |
      21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47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刘顺梅,张学成,臧晓南,刘滨,梁冰
      2007(4): 497-502.
      摘要:以实验室养殖的幼小大菱鲆和养殖场养殖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转牙鲆生长因子基因集胞藻作为饲料添加剂对鱼类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转基因集胞藻对大菱鲆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体积没有影响(p>0.05);1.0%添加剂量没有引起血清转氨酶活性及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p>0.05),实验组血清蛋白质、葡萄糖、甘油三脂、胆固醇、尿素氮和肌酐含量以及钾、钠、氯、磷浓度与对照组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转基因集胞藻对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没有诱导作用.结果表明转基因集胞藻不会引起大菱鲆组织器官损伤,也没有遗传毒性,是一种安全的转基因饲料添加剂,可以用作大菱鲆促生长剂使用.  
      关键词:转基因集胞藻;大菱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微核;核异常   
      56
      |
      166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67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孙国华,隋正红,张学成
      2007(4): 503-508.
      摘要:采用了两种电激模式—高电场强度低电容模式下37 kV/cm和低电场强度高电容模式下300500V/cm转化质粒pBI221-cat;PCR扩增检测cat基因部分序列及组织化学染色法GUS检测也同时证明质粒pBI221-cat在盐生杜氏藻中瞬时表达.在此基础之上,插入pds基因的正反向重复序列,构建RNAi表达载体pBIRNAI-Dsa,电激方法转入杜氏盐藻细胞,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转入干涉载体pBIRNAI-Dsa的实验组的pds基因表达显著下降,最低达对照组的28%,表明表达受到抑制.  
      关键词:盐生杜氏藻;电激转化;RNA干扰;基因表达   
      48
      |
      17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405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研究论文_化学

    • 库宗军,张忠海,黄刚锋,张克立
      2007(4): 383-388.
      摘要:以十二钨磷酸和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为原料合成了组成为(C7H10NO)3[PW12O40].6H2O的新型电荷转移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溶液紫外-可见光谱、固体漫反射光谱、X光电子能谱、循环伏安、热重-差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504 84(16)nm,b=2.966 8(3)nm,c=1.504 84(16)nm,β=117.82°,V=5.941 8(11)nm3,Dc=3.753 g/cm3,Z=4.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分子由1个杂多阴离子,3个C7H10NO+阳离子和6个结晶水分子组成.电子光谱显示,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或固态情况下有机底物和杂多阴离子间存在电荷转移作用.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分解分3步进行,其杂多阴离子分解温度为588.4℃.  
      关键词:钨磷酸;电荷转移配合物;晶体结构;性质   
      60
      |
      14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404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黄伯贤,张海明
      2007(4): 389-392.
      摘要:以草酸为电解液,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多孔阳极氧化铝膜(PAA),并利用阳极氧化铝膜的有序纳米多孔结构,用溶胶-凝胶法在多孔氧化铝模板内组装了ZnO纳米颗粒.结果表明,PAA模板在微米范围内呈有序的六角结构排列.ZnO/PAA组装体系断截面的SEM和X射线能谱图表明,在多孔氧化铝模板内生长了ZnO纳米半导体材料.  
      关键词:ZnO/PAA;溶胶-凝胶;多孔氧化铝模板   
      52
      |
      18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51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方仙桃,钟成,罗增伟,傅恩琴
      2007(4): 393-396.
      摘要:以1,8-萘酰亚胺为基本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胺类荧光分子探针,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 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荧光光谱滴定法考察了该化合物对5种羧酸分子的识别性能,并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计算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研究结果表明它对对甲苯磺酰丙氨酸有很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关键词:荧光探针;合成;分子识别;羧酸   
      52
      |
      404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59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鲁俊,肖超渤
      2007(4): 397-400.
      摘要:65%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单体水溶液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分子量约为5 000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均聚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仪,粘度法和扫描电镜对PDAD-MAC进行结构分析和表征.合成聚合物的抗霉菌实验表明,PDADMAC对多种霉菌有抑制作用,具有较宽的抑菌谱;抗细菌实验表明,PDADMA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抗菌高分子;PDADMAC;合成;性能   
      41
      |
      560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21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孙育平,徐丹,孙杰,邓克俭
      2007(4): 401-404.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了可见光(λ>420 nm)和四(1,4-二噻英-5,6-二氯)-四氮杂卟啉铁(FePz(dtnCl2)4)存在下,过氧化氢降解无可见光吸收的有机底物对硝基苯甲酸和水杨酸的行为.研究表明,在酸性和中性水溶液中,FePz(dtnCl2)4能有效地活化过氧化氢来氧化降解对硝基苯甲酸和水杨酸以使其苯环结构发生破裂,降解反应速率随pH值增大而减小.这一结果证明,FePz(dtnCl2)4为可见光激发的活化过氧化氢催化剂,该体系对有机底物的氧化降解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可见光;四氮杂卟啉铁;过氧化氢;对硝基苯甲酸   
      56
      |
      18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34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陈艳
      2007(4): 410-414.
      摘要:标题化合物C27H25NO4以对甲基苯甲醛、5,5-二甲基-3-羧甲氨基环己-2-烯酮、1,3-茚二酮为原料,冰醋酸为溶剂,在微波辐射下合成得到.其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其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分子量Mr=427.49,晶胞参数a=0.990 0(3)nm,b=1.096 7(3)nm,c=1.308 1(3)nm,V=1.233 7(5)nm3,Z=2,晶胞密度Dc=1.275 g/m3,吸收系数μ=0.087 mm-1,单胞中电子的数目F(000)=504.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对原子参数进行修正,最终的偏离因子为R=0.098 4,ωR=0.168 5.在晶体结构中吡啶环和苯环之间的二面角为88.94°.  
      关键词:茚并喹啉;合成;微波;晶体结构   
      59
      |
      1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3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李琳,董莹,王楠,陈芳,刘宏芳,朱丽华
      2007(4): 415-420.
      摘要:利用沉淀法制备了用表面包覆Cu(OH)2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以甲基橙为待降解的模型化合物,研究了Cu(OH)2的包覆量、光催化剂的用量、pH值等因素对Cu(OH)2/Ti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OH)2的包覆量为0.05%(铜、钛原子百分比)时,该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最高,约为未改性TiO2光催化剂的6倍,且在比较宽的pH范围内(3.07.0)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强的矿化能力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TiO2;光催化剂;Cu(OH)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81
      |
      44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3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王瑞侠,王丽荣,葛俊彦,陆光汉
      2007(4): 421-425.
      摘要:在三羟甲基氨甲烷缓冲溶液中,研究了联苯胺(BZ)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电化学行为.当DNA不存在时,联苯胺有一对氧化还原峰;但当DNA存在时,则峰电流定量减少.峰电流的减小主要是由于DNA与BZ生成了化合物.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的减小与DNA的浓度在7.0×10-56.0×10-3g/L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10-5g/L.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和选择性,并已应用于样品中DNA的测定.同时,还讨论了BZ和DNA相互作用的机理.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联苯胺;伏安法;测定   
      63
      |
      21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38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黄剑平,梅平,陈芳,何治柯
      2007(4): 426-430.
      摘要:研究了Ru(bpy)2PIP(Ⅳ)2+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基于DNA对(Ru(bpy)2PIP(Ⅳ)2+)共振光散射的增强效应,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Ru(bpy)2PIP(Ⅳ)2+在358 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与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64.0 mg/L,检出限为10.5μg/L.应用于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关键词:Ru(bpy)2PIP(Ⅳ)2+;共振光散射;DNA   
      78
      |
      131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4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 王凯,张智,张秀兰,巨修练,李早英
      2007(4): 431-435.
      摘要:以5-(4-羟基苯基)-10,15,20-三(4-甲氧基苯基)-卟啉和乙酰水杨酸为原料制得了阿司匹林键联的自由卟啉,与不同的金属醋酸盐作用后得到了相应的金属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紫外可见,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借助于荧光光谱,考察了这些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得到了相应的卟啉-BSA复合物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显示,键合阿司匹林的卟啉化合物对BSA的作用较强.  
      关键词:卟啉;乙酰水杨酸;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相互作用   
      83
      |
      327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5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研究论文_环境科学

    • 杨凤莉,朱本玮,朱华,吕桂英,林安,甘复兴
      2007(4): 436-441.
      摘要:在中国西部及东部4个地点进行了一年的老化曝晒实验,聚酰胺材料的力学性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纹.通过室内不同湿度模拟实验和紫外加速老化实验的对比,研究了环境湿度、紫外线对材料力学性能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老化程度明显大于西部地区;环境湿度是影响聚酰胺老化过程中力学性能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湿度越大,力学性能下降越多;紫外线是材料表面裂纹形成的决定因素,而高湿度能促进裂纹的形成,两者有一定的复合效应.  
      关键词:老化;聚酰胺;湿度;紫外线   
      88
      |
      377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1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批量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