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2007
年
第
6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_化学
草酸亚铁在氩气中的热分解机理和动力学研究
王丽娜,孙秋香,张克立
2007(6): 635-640.
摘要:用热分析(TG/DTG/DTA)、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固态物质FeC2O4.2H2O在氩气中热分解的过程.热分析结果表明,FeC2O4.2H2O在氩气中分两步分解,其失重率与理论计算失重率相吻合.XRD结果表明FeC2O4.2H2O分解产物为Fe3O4.用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求取了分解过程的活化能,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给出了可能的机理函数,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动力学数据相互比较吻合.
关键词:FeC2O4.2H2O;TG/DTG/DTA;X射线衍射;热分解;机理;动力学
82
|
707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48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新手性酰胺醇催化二乙基锌与苯甲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周忠强,郭娅静,张健
2007(6): 641-645.
摘要:天然(+)-樟脑经磺酸化、磺酰氯化和氧化得到(1S)-7,7-二甲基双环[2.2.1]庚烷-1-羧酸-2-酮.该化合物与二氯亚砜反应得到的酰氯再与由(L)-氨基酸制备的氨基醇反应得到8个新的手性酰胺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酰胺醇的结构.这些酰胺醇可用于催化二乙基锌与苯甲醛的对映选择性加成反应,产物1-苯基-1-丙醇的化学产率和对映体过量值(e.e.值)分别为48.4%
8
1.5%和0
2
4.7%.
关键词:酰胺醇;二乙基锌;苯甲醛;不对称加成;合成
42
|
17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419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PPG侧链修饰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
陈荆晓,张爱清
2007(6): 646-650.
摘要:以可溶性聚酰亚胺为反应底物,经氯甲基化反应制得氯甲基化聚酰亚胺,再以氯甲基为活性反应中心,在聚酰亚胺侧链上接枝聚丙二醇单丁醚(PPG),从而得到PPG侧链修饰聚酰亚胺.所制备的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得以证实.介电常数及吸附脱附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大体积侧链PPG修饰后,聚合物的介电常数明显降低,由3.147降低至2.976;比体积和比表面积增大.同时,所制得的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在微电子工业中易于加工应用.
关键词:聚酰亚胺;聚丙二醇单丁醚;介电常数;侧链
74
|
187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39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溴代正丁基吡啶的热稳定性与溶解性
古桂芬,周成冈,侯安新,邢旭伟,杨问华,吴金平
2007(6): 651-654.
摘要: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测试方法研究了溴代正丁基吡啶盐[bpy]Br的热稳定性,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它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溴代正丁基吡啶的液态温度范围在99.8
4
00.0℃,发生热分解的起始温度为237.8℃.溶解性实验结果表明溴代正丁基吡啶能溶于极性较大的溶剂,暴露在空气中时具有较强的吸水性.
关键词:溴代正丁基吡啶[bpy]Br;离子液体;前驱体;热稳定性;溶解性
63
|
368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42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小富勒烯C
28
在Si(001)-c(2×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樊婷,姚淑娟,周成冈,韩波,吴金平
2007(6): 655-660.
摘要: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小富勒烯C28在Si(001)-c(2×1)表面的化学吸附机理,分析了吸附前后基底和富勒烯构型的变化、吸附能、电荷转移以及电子态密度.结果表明:C28与Si(001)表面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基底和富勒烯分子发生了晶格松弛和结构扭曲;C28位于Si(001)表面沟渠位置的吸附构型最稳定,吸附能达到5.00 eV;Si(001)表面沉积C28后表面导电性能明显增强.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C28;Si(001);化学吸附
55
|
16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青霉素模型化合物的密度泛函研究
黎新
2007(6): 661-664.
摘要: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青霉素的3个模型化合物的几何构型和红外光谱进行了优化、计算和归属,得到每个模型化合物羰基的红外频率,从而确定了青霉素的结构.同时,文中还分析了3种模型化合物的几何构型和红外光谱的变化原因,证实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对研究大分子结构的可行性.
关键词:模型化合物;红外光谱;密度泛函理论
59
|
7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35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铝配合物的电合成及低温制备α-Al
2
O
3
纳米棒状晶须
徐世前,周幸福,范益群,褚道葆
2007(6): 665-668.
摘要:采用铝金属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中,电解铝一步法制备了纳米Al2O3前驱体铝配合物Al(OCH2CH2OCH3)3,Al(OEt)3,Al(OBu)3,Al(acac)3(acac为乙酰丙酮基).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进行表征.同时采用含Al(OCH2CH2OCH3)3的电解液直接水解制备纳米Al2O3,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电解合成Al(OCH2CH2OCH3)3,Al(acac)3的电流效率较Al(OEt)3,Al(OBu)3高;采用异丙醇溶液电解铝之前电极表面必须进行粗糙化处理.Al(acac)3和Al(OCH2CH2OCH3)3在醇溶液中溶解,可以作为直接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纳米Al2O3的原料.制备得到的纳米Al2O3在200℃形成γ-Al2O3网络状纳米颗粒,粒径在10
2
0 nm,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颗粒逐渐融合形成纳米棒状晶须,晶形由γ-Al2O3转变为α-Al2O3,经800℃煅烧后形成α-Al2O3纳米棒状晶须.
关键词:铝配合物;铝阳极;有机电解合成;溶胶-凝胶;α-Al2O3纳米棒状晶须
63
|
20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29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脱落酸的吸附
张海真,孙小梅,李步海
2007(6): 669-673.
摘要:采用乳化交联法,经戊二醛交联包埋自制磁性颗粒,制得磁性交联壳聚糖微球.对其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磁性微球表面平滑,粒径均匀.该微球对初始浓度32.28 mg/L的脱落酸吸附量为8.709×10-5mol/g,一次吸附率为89%.其吸附等温式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过程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拟,线性相关系数0.999.
关键词:壳聚糖;磁性微球;脱落酸;吸附
63
|
390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4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人工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法预测有机物的生物富集因子
冯长君,杨伟华,沐来龙
2007(6): 674-681.
摘要:计算了122种非离子性有机物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n.基于取代基及共轭母体的特征,定义一种新的分子参数——共轭参数B,它们对有机物呈现出良好的结构选择性.将它们与122种非离子性有机物的生物富集因子(lgBCF)拟合,建立令人满意的数学模型:lgBCF=-0.076+1.006B+0.077E38+0.274E9+0.111E39(n′=122,R=0.966,F=408.35,S=0.401).通过Jackknife法检验该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并能较准确估算与预测有机物的生物富集因子.依此4个结构参数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层结点,采用4∶10∶1的网络结构,利用BP算法得到一个良好模型,其相关系数R和标准偏差S分别为0.990和0.216,证明该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与共轭参数对于有机物的生物富集因子的预测有效.
关键词:非离子性有机物;生物富集因子;电性拓扑状态指数;共轭参数;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定量构效关系
55
|
343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33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研究论文_环境科学
高吸水性聚丙烯酸/壳聚糖/蒙脱土复合树脂的合成
郑根稳,杜予民,文胜,彭西甜
2007(6): 682-686.
摘要:利用丙烯酸、壳聚糖和蒙脱土为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水性聚丙烯酸/壳聚糖/蒙脱土复合树脂,通过红外光谱对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系统研究了引发剂、交联剂、蒙托土的用量以及丙烯酸与壳聚糖的投料比对复合树脂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丙烯酸和壳聚糖质量比为10∶1,蒙脱土用量为2%,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分别为3.2%和0.16%时,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壳聚糖/蒙脱土复合树脂吸(盐)水率最高,分别达到425倍与65倍.
关键词:聚丙烯酸;壳聚糖;蒙脱土;吸水性树脂
58
|
608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45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纳米累托石-TiO
2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邓德明,陈晓璐,甘复兴
2007(6): 687-690.
摘要:以TiCl4和累托石为主要原料,制备出纳米累托石-TiO2粉末,并用X-衍射、透射电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累托石-TiO2粉末平均直径为17.5 nm;当焙烧温度从500℃升至800℃时,累托石-TiO2粉末的比表面积从65.7 m2/g下降至3.3 m2/g,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孔体积从0.143 0 cm3/g降到0.021 3 cm3/g;当焙烧温度从300℃上升至500℃时,孔径变化不大,属中孔范围;当焙烧温度升至800℃时,一些孔道出现坍塌,不利于纳米累托石-TiO2粉末的光催化活性.
关键词:纳米累托石-TiO2粉末;光催化;制备
66
|
15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2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纳米累托石-TiO
2
粉末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
邓德明,陈晓璐,甘复兴
2007(6): 691-694.
摘要:用纳米累托石-TiO2粉末作催化剂,在紫外灯光下降解甲基橙溶液.考察了甲基橙溶液的pH值、初始浓度、纳米累托石-TiO2投加量对甲基橙降解率的影响.比较了相同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累托石-TiO2和纳米TiO2粉末及P25 TiO2粉末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在紫外灯光照射下,纳米累托石-TiO2,纳米TiO2粉末及P25降解甲基橙30 min,降解率分别为:92.9%,50.9%,96.5%.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累托石-TiO2粉末比纳米TiO2粉末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接近当今催化活性最高的P25催化剂.
关键词:纳米累托石-TiO2粉末;光催化;甲基橙
61
|
21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环氧氯丙烷交联季铵化壳聚糖/聚砜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黄瑞华,陈国华,孙明昆,高从堦
2007(6): 695-700.
摘要:将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ACC)的铸膜液与聚砜超滤膜进行复合,用环氧氯丙烷(ECH)交联,制备了一种新型荷正电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该类膜呈复合结构,截留分子量为720;20℃时,膜的纯水渗透系数为12.6 L.h-1.m-2.MPa-1;对不同无机盐料液的截留的顺序由高到低为:MgCl2,NaCl,KCl,MgSO4,Na2SO4,K2SO4.
关键词: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聚砜超滤膜;环氧氯丙烷;荷正电复合纳滤膜
73
|
68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2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研究论文_生物学
外显子拼接法合成真菌灵芝漆酶基因cDNA
张桂敏,王亚平,蔡立涛,马立新
2007(6): 701-705.
摘要:为真菌漆酶基因cDNA的克隆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新方法.从含有内含子的灵芝漆酶基因出发,采用外显子拼接PCR方法,合成了灵芝漆酶的cDNA.设计了10对引物分别经PCR扩增该基因的10个外显子,引物设计使前一个外显子的下游引物与下一个外显子的上游引物都有一段同源匹配序列,然后通过两两片段混合作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两两拼接的外显子片段,再将得到的5个片段前两个混合,后3个混合分别作为模板扩增获得拼接好的外显子1
4
大片段和外显子5
1
0大片段,最后将这两个大片段混合作为模板扩增得到拼接好的全长cDNA序列.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既避免了RNA的操作,又不用摸索酶表达的条件,可以和基因组步行技术结合快速获得真菌漆酶基因的cDNA.
关键词:外显子拼接法;漆酶;基因合成;cDNA
54
|
308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52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蛙虹彩病毒一个晚期基因的鉴定
徐维,赵哲,张奇亚
2007(6): 706-710.
摘要:从沼泽绿牛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virus,RGV)基因组中克隆了十四烷基化膜蛋白(myristylated membrane protein,MMP)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序列分析表明,RGVmmp基因全长972 bp,编码一个长为323 aa,分子量为35×103的蛋白.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与同为蛙病毒属的其他病毒的相应蛋白同源性都在64%以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进行了原核表达,获得一条约53×103的融合蛋白,并制备出抗血清.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确定了RGV感染过程中mmp基因的表达时序,检测到感染4 h有转录,感染6 h有表达,且持续到感染48 h.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和DNA复制抑制剂阿糖胞苷(AraC)分别作为蛋白合成和病毒DNA复制的抑制剂进行药物抑制实验,鉴定出mmp是蛙虹彩病毒RGV的一个晚期基因.
关键词:蛙虹彩病毒;mmp基因;原核表达;药物抑制
45
|
20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44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抗HPV E7小鼠单克隆抗体与人类宫颈癌细胞的特异性结合
吕露超,李洋,王行国
2007(6): 711-716.
摘要:使用抗HPV E7蛋白的小鼠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杂交,发现3种人类宫颈癌细胞系CaSki、Hela S3和SiHa均表达一定量的HPV E7病毒蛋白,表达量由高至低依次为CaSki,Hela S3,SiHa.选取CaSki为代表,用荧光免疫标记法检测抗E7抗体分子与活体癌细胞中HPV E7蛋白结合的情况.结果发现,仅衰亡细胞、0.3%Triton X-100处理30 min后的活细胞以及137Cs辐射处理后的活细胞显示荧光,暗示只有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后抗E7小鼠单克隆抗体分子才能进入细胞与HPV E7蛋白特异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与同型IgG抗体mAbS26相比,抗E7抗体分子与CaSki细胞作用时荧光标记细胞的净增百分率为16.5%,说明抗E7小鼠单克隆抗体分子与CaSki细胞结合具有特异性.
关键词:宫颈癌细胞;HPVE7蛋白;免疫荧光
45
|
17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30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一株H5N1亚型禽流感毒的分离鉴定与基因组序列分析
寇铮,李永东,雷富民,周艳红,陈绳亮,李天宪
2007(6): 717-722.
摘要:对一株于2005年从浙江省分离获得的禽流感病毒株(A/Chicken/Zhejiang/24/2005)进行了鉴定、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和致病性研究.经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证实,此分离病毒株为H5N1亚型.对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显示,HA蛋白在HA1和HA2连接处,含有连续多碱性氨基酸模体(—RRKKR—).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Chicken/Zhejiang/24/2005(H5N1)7个基因来源于2004
2
005年湖南地区流行株,但PB1基因来源于未知野禽毒株.动物实验结果显示,Ck/ZJ/24/05对鸡和鸭均具有高致病性,对小鼠无致病性,与HA的序列特征相符合.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基因组;致病性
32
|
20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5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RAPD和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汪爱华,丁毅
2007(6): 723-730.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析(ISSR)分子标记对110份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选取30条RAPD引物和10条ISSR引物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3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9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3.33%;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3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8.92%;研究证明ISSR标记能检测出比RAPD标记更多的遗传多态性.利用POPGNEN32软件对RAPD和ISSR结果进行遗传一致性系数分析,表明各居群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利用算术平均的非加权成对分组法(UPGMA法)对RAPD标记和ISSR标记结果构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聚类树状图,可将7个供试大麦居群聚为2组:一组包含所有来自西藏的居群,在ISSR树状图中阿里地区除外;而青海地区的聚为另外一组.结果表明,西藏地区近缘野生大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证明西藏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的理论积累了有益的资料.
关键词:西藏近缘野生大麦;RAPD;ISSR;遗传多样性;起源中心
93
|
426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冈村枝管藻孢子体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朱清华,张学成,时艳侠,朱路英,刘晓云
2007(6): 731-736.
摘要:从日本冲绳采回枝管藻,用毛细管将成熟多室孢子囊挑出,在试验室条件下培养,可长成孢子体.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孢子释放后形成盘状体附着在基质上,念珠状同化丝从盘状体中间分生.同化丝可从中间部位产生分支,多室孢子囊位于部分同化丝的近端部;同化丝大量产生后基部细胞平行排列,中空,形成假薄壁组织,而后孢子体进入伸长生长阶段;在每个盘状体细胞和同化丝细胞中都有多个色素体和线粒体,蛋白核突出于色素体其他部分,类脂体存在于类囊体中;在同化丝的细胞壁上存在缺口;对同化纤毛而言,色素体和线粒体数量少,紧贴细胞膜,质壁分离严重,在细胞壁上存在"通道".
关键词:枝管藻;盘状体;结构;超微结构;同化丝;同化纤毛
65
|
11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40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环境因子对二型态银耳节孢子形态转换的影响
刘娟,候丽华,杨双熙,马爱民
2007(6): 737-740.
摘要:研究了氮源、碳源、碳氮比、pH值、温度、培养时间和香灰菌胞外液7种环境因子对银耳节孢子酵母型细胞向菌丝型细胞形态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环境因子对银耳节孢子形态转换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经过滤除菌的香灰菌胞外液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影响最大,菌丝型细胞占节孢子总数的9.89%;碳氮比总体水平上对形态转换影响较小,不同碳氮比条件下的菌丝型比率均小于2.40%;固体培养时pH3条件对形态转换的影响最小,菌丝型比率为0.04%.此外,各环境因子对节孢子形态转换的影响因固体和液体培养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一定差别.
关键词:银耳;节孢子;环境因子;形态转换
41
|
20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422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探讨无尾目10个科的分子系统关系
张际峰,聂刘旺,王洋,汪承润,刘华军,胡丽丽
2007(6): 741-747.
摘要:运用PCR技术和相关生物软件,对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和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的线粒体coⅠ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合GenBank上已公布的无尾目10个科22个物种的同源序列,以爬行纲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和密河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为外群,基于核苷酸序列(选取前两位密码子)和氨基酸序列两种数据形式,分别构建NJ树和MP树.结果表明:系统树将无尾目10个科分为两大支,一支为新蛙亚目Neobatrachia的5科15个物种,一支为古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的5个科9个物种(其中包括锄足蟾科Pelobatidae和负子蟾科Pipidae),并推测这两个亚目均为单系群.古蛙亚目一支内的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与铃蟾科Bombinatoridae亲缘关系较近;新蛙亚目内蟾蜍科Bufonidae与雨蛙科Hylidae,蛙科Ranidae与树蛙科Rhacophoridae两两亲缘关系较近.蛙科中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与大头蛙属3个种首先形成姐妹群,表明其较近的亲缘关系,同时推断大头蛙与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亲缘关系近于脆皮大头蛙.
关键词:大头蛙;脆皮大头蛙;coⅠ基因;无尾目;系统关系
53
|
28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3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高效降解苯酚和苯胺菌株的选育
黄应平,方艳芬,杜小春,张艺,刘志洪
2007(6): 748-752.
摘要:从污水中通过选择性富集和驯化培养,分离得到两株分别以苯酚、苯胺为惟一碳源的菌株.经初步鉴定这两种菌株均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通过对两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以及相应苯酚、苯胺底物浓度下的生长和降解情况的研究,确定了最佳降解苯酚、苯胺的工艺条件为pH 7.0,温度30℃,好氧.当苯酚、苯胺底物浓度不超过1 000 mg/L时,两菌株对其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
关键词:苯酚;苯胺;生物降解;选育
58
|
256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5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酸性矿坑水中一株兼性菌及其胞内聚合物的分离及表征
杨宇,徐爱玲,张燕飞,钱林,刘学端,邱冠周
2007(6): 753-758.
摘要:从取自江西德兴铜矿的酸性矿坑废水中分离出一株菌株(DX1-1),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底物利用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具有兼性菌的典型特征.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是20
3
5℃,pH范围是2.0
5
.0.提取该菌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NA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经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菌是一株Acidiphilium菌,进一步分析了其全细胞脂肪酸和DNA G+C含量,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将其定为隐藏嗜酸菌(Acidiphi-lium cryptum).透射电镜显示该菌胞内可积累大量颗粒状聚合物.取该聚合物并进行红外、紫外吸收光谱检测,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具有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典型特征.研究表明DX1-1菌株具有生产生物可降解材料(PHB)的潜力.
关键词:酸性矿坑废水;兼性菌;聚-β-羟基丁酸
37
|
22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54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一种非刚性医学图像点匹配方法
谭志国,刘滕冲,孙即祥,滕书华,姚伟
2007(6): 759-764.
摘要:提出了一种非刚性点匹配的算法并把其运用于医学图像配准.该算法采用信号滤波的方法来获得点集间的匹配信息,并运用松弛标记法将各点邻域关系对模糊的匹配信息进行迭代获得明确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高斯径向基函数来描述点模式间的弹性形变,在基本的迭代框架下实现问题的求解.实验结果显示在形变程度为5%、出格点比率50%和噪声标准差为5%的情况下该算法的匹配误差能控制在0.13以下,表明了该算法的鲁棒性和有效性,较好地解决了医学非刚性形变的点匹配问题.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点模式匹配;松弛标记法;空域滤波;高斯径向基函数
54
|
227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2420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