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2009
年
第
55
卷
第
5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化学
一种新型可光降解的PVC-OA-TiO
2
纳米复合膜
法文君,龚楚清,杨昌军,彭天右,昝菱
2009, 55(5): 501-504.
摘要:采用包埋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可光降解的聚氯乙烯-草酸-TiO2(PVC-OA-TiO2)纳米复合膜,并研究了紫外光照射条件下该复合膜的光催化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膜的光催化降解是一个氧化断链过程,经紫外光照射310 h后失重率达到55%,是PVC-TiO2复合膜的2倍,是纯PVC膜的3.5倍,说明草酸的掺杂可以促进PVC-OA-TiO2复合膜更快地被光降解.草酸作为一个良好的电子给体,能不可逆地与TiO2表面产生的空穴或表面羟基反应,抑制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从而显著提高PVC-OA-TiO2的光催化降解速率.
关键词:可光降解塑料;PVC-OA-TiO2复合薄膜;固相光催化降解
35
|
26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9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表面活性剂对TiO
2
/Fenton复合体系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增强效应
王靖宇,苏丹,陈飞,杜耘辰,韩喜江
2009, 55(5): 505-510.
摘要:在pH 3.0缓冲体系中,紫外光作用下,采用TiO2/Fenton复合体系催化氧化吖啶橙(AO)染料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而在可见光作用下催化活性极低.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可见光条件下的催化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反应30 min后降解率达到91.8%.依据染料吸附模型以及可见光敏化催化机理解释,SDS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了染料分子与Fenton试剂在TiO2粒子表面的作用能力,使两类反应能够有效地协同进行,共同作用于染料的分解.
关键词:TiO2/Fenton;可见光催化;协同效应;十二烷基磺酸钠
63
|
26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85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SPE-HPLC法同时测定多种浓缩果汁中的噻菌灵和多菌灵
刘晓松,童张法,郑玲,黄大新,高欣,方晓明
2009, 55(5): 511-516.
摘要: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多种浓缩果汁中噻菌灵(TBZ)和多菌灵(MBC)残留量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SPE-HPLC).浓缩果汁样品与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经调整pH值(10.0),离心,过滤后,用混合相固相萃取小柱进行提取、净化,最后用配有二级管阵列检测器(DAD)的液相色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加入回收率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噻菌灵和多菌灵的检出限均为0.01 mg.L-1,回收率分别为75.7%
1
02.1%和80.2%
1
05.5%,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6.0%.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固相萃取(SPE);噻菌灵;多菌灵;浓缩果汁
58
|
225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9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含吡啶酰胺基双Schiff碱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蔡丽华,杜小兰,张治民
2009, 55(5): 517-520.
摘要:采用分步法,首先合成了新的多齿Schiff碱配体N,N′-双(2-吡啶甲醛亚胺基乙基)-2,6-吡啶二甲酰胺(Ⅱa),进一步合成了10个新的稀土金属配合物,再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进行了合理的结构推测.
关键词:Schiff碱;多齿配体;稀土金属;配合物;吡啶双酰胺
49
|
35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98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氢键诱导的Schiff碱化合物的制备及光学性能
王翔,刘少友,刘丽莎,焦元红
2009, 55(5): 521-525.
摘要:合成并表征了4个中间体及由其与对硝基苯胺作用得到的2种对硝基苯胺Schiff碱,并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chiff碱Ⅰ分子内的氢键可以增加分子的共平面性,是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化合物吸收截面得到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Schiff碱;制备;光学性能;双光子吸收截面
80
|
10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8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赵娜,王兴明,潘海专,胡亚敏,熊远纳,丁立生
2009, 55(5): 526-530.
摘要: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确定了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γ-CD-NR)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和静电两种作用方式.用摩尔比法和双倒数法确定了γ-CD与NR的包合比nγ-CD∶nNR=1∶1,包合常数Kf=2.08×103L.mol-1.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γ-CD-NR∶nDNA=4∶1,结合常数K■25℃=2.11×106L.mol-1.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为熵驱动.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发现γ-CD-NR包合物和AO在与DNA作用时存在竞争作用.
关键词: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鲱鱼精DNA;作用方式
64
|
18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0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Fe-Co-Ni衬底上准定向ZnO亚微米杆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
冯秀丽,李金钗,冯仕
2009, 55(5): 531-534.
摘要:以Fe-Co-Ni合金为衬底,硝酸锌(Zn(NO3)2.6H2O)和氨水(NH3.H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生长出准定向的ZnO亚微米杆阵列.运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室温光致发光谱(PL)研究了ZnO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在合适温度(85℃)下长出的ZnO亚微米杆直径较均匀,定向性较好,具有良好的紫外发光特性;在较高的生长温度(100℃)下得到的ZnO样品是分叉杆簇团.Ni衬底上的生长实验获得了类似于Fe-Co-Ni衬底上的准定向ZnO亚微米阵列.
关键词:氧化锌;纳米结构;Fe-Co-Ni合金;水热法
53
|
7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ZnO/ZnS核-壳纳米杆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
冯仕,李金钗,冯秀丽
2009, 55(5): 535-538.
摘要:用溶液法在镀有ZnO缓冲层的硅衬底上制备出定向ZnO纳米杆阵列,然后再通过硫代乙酰胺(TAA)辅助硫化法将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转化为ZnO/ZnS的核-壳纳米结构.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室温光致发光谱(PL)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ZnO/ZnS核-壳纳米杆的带边发光峰比ZnO纳米杆有显著增强,且峰位蓝移.
关键词:溶液法;ZnO纳米杆;ZnO/ZnS核-壳纳米杆;光致发光
43
|
344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89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Ho掺杂的BiFeO
3
多铁陶瓷的制备及性能
余洋,胡忠强,邱达,裴玲,于本方,李美亚
2009, 55(5): 539-543.
摘要:用固相反应和快速退火冷却法制备了纯的BiFeO3(BFO)陶瓷和15%Ho掺杂的Bi0.85Ho0.15FeO3(BHFO)陶瓷,研究了室温下陶瓷的晶格结构及其铁电、介电、漏电和磁性能.结果表明,Ho掺杂有助于减少BiFeO3陶瓷中的杂相,改善其铁电、介电、漏电和磁性能.与BFO陶瓷相比,BHFO陶瓷具有典型的电滞回线;当电场强度为150 kV/cm时,其2Pr(剩余极化值)为15μC/cm2.同时,BHFO具有比BFO显著增大的介电常数和明显降低的介电损耗.磁性能测试表明,BHFO陶瓷表现出弱的铁磁性.
关键词:BiFeO3多铁陶瓷;Ho掺杂;铁电性;介电性;磁性
87
|
37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2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制备工艺对多孔阳极氧化铝特性的影响
张霞,胡明,孟宪权
2009, 55(5): 544-548.
摘要:通过对草酸溶液中制备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的形貌、晶态结构和光致发光(PL)特性的表征和机理分析,研究了草酸电解液浓度、阳极氧化电压和退火等工艺对PAA的形成及特性的影响.PAA的孔径在50
1
20 nm之间,且随着阳极氧化电压的升高而增大,而受电解液浓度的影响较小.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PAA为非晶态结构,退火之后结晶,并有多相共存.PL测试表明PAA在375
5
00 nm之间有一较宽的蓝色发光带,发光峰在425 nm左右,是由氧空位引起的,且其峰强可通过改变阳极氧化电压和草酸浓度等参数来调制.
关键词:多孔阳极氧化铝;两步阳极氧化;光致发光
55
|
178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86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环境科学
光交联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凝胶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陈敬华,赵鹏,马莉,黄进,郑化
2009, 55(5): 549-554.
摘要:通过在水溶性的壳聚糖衍生物——羟丙基壳聚糖(HPCS)的氨基上引入具有光反应活性的叠氮基团(4-叠氮苯甲酸),制备了一种光可引发交联的叠氮化羟丙基壳聚糖(Az-HPCS).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氨基滴定法对其结构和取代度进行了表征.通过离子交联和光交联两步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纳米凝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纳米凝胶的形貌和粒径,并研究了纳米凝胶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溶胀度、载药行为及释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包封率与溶液pH值无关,而溶胀度及释药行为则主要受pH值的影响.在酸性条件(pH 2.60)下,溶胀度最大,突释现象也最明显,30 min内释药率可达80%;在碱性条件(pH 9.40)下,溶胀度最低,药物释放速度较慢,2 h内释药率仅为40%;而在中性条件(pH 7.38)下,该纳米凝胶溶胀度中等,有明显的缓控释效果.
关键词:羟丙基壳聚糖;叠氮基;光交联;纳米凝胶;释药性能
46
|
51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2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乳化-热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
吴姝雯,柏正武,奚江波,季珉
2009, 55(5): 555-558.
摘要:采用乳化-热交联法制备了明胶微球,研究了乳化条件对微球粒径大小和溶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乳化条件为:明胶溶液质量分数为20%,水油比为1∶5(体积比),乳化温度为50℃,乳化时间为30 min,冷却时间为1.5 h,冷却温度为4℃.采用该方法可制备出粒径为50
1
400μm,溶胀率为150%
4
00%的明胶微球.
关键词:明胶微球;热交联;溶胀性;体外降解
70
|
60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9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褪黑素和芦丁抑制蛋白质硝基化的比较研究
梁菊,吴文澜,陈攀
2009, 55(5): 559-562.
摘要:以牛血清白蛋白为硝化底物、过氧亚硝酸为硝化试剂,研究了褪黑素和芦丁对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通过对硝基化反应各种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在37℃,pH 7.2,反应时间90 min以及过氧亚硝酸浓度为6.0×10-4mol/L时,硝基化反应进行最完全.实验分别在硝基化反应进行前、进行中以及反应后,在硝基化反应体系中引入不同浓度的抑制剂褪黑素和芦丁.结果显示,在硝基化反应发生前加入抑制剂,抑制硝基化反应的效果最为明显;当褪黑素和芦丁的终浓度为5.0×10-5mol/L时,抑制率分别达到80.7%和52.4%;若继续增加褪黑素,抑制率几乎不再变化,继续增加芦丁,抑制率小幅上升后开始呈下降趋势.总的来说,褪黑素抑制蛋白质硝基化的效果明显好于同浓度的芦丁.
关键词:褪黑素;芦丁;过氧亚硝酸;牛血清白蛋白;硝基化
53
|
145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5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生物学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识别酵母RNR3原核表达片段的单链抗体
李佳,宋波,王玉珍,饶瑜,戴和平
2009, 55(5): 563-568.
摘要:选取酵母细胞RNR3蛋白序列中高保守片段:145-298位氨基酸序列,命名为RNR3h进行原核表达.并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非免疫小鼠噬菌体展示抗体库中淘选到能与该原核表达产物特异性结合的单链抗体.得到的3种单链抗体均识别原核表达片段的空间抗原位点.为寻找酵母RNR1和RNR3的诱导表达水平与DNA损伤信号的相互关系,将真核生物RNRs发展为检测环境化学致癌物DNA损伤效应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核糖核苷酸还原酶;酵母RNR3;噬菌体展示技术;单链抗体
45
|
202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8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一株嗜温高效产氢细菌Clostridium sp.08-1的分离鉴定与产氢特征
宗文明,于瑞嵩,樊美珍,周志华
2009, 55(5): 569-576.
摘要:从10 L连续搅拌式罐式反应器(CSTR)中分离得到1株嗜温高效产氢菌株08-1.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结果分析,初步鉴定菌株08-1属于Clostridiumsp..同时还进一步研究了温度、pH值控制、底物浓度和种类对菌株08-1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更适合利用蔗糖或成分复杂的生物质木薯粉以及废弃物厨余垃圾生长及产氢,最适产氢温度为40℃,产氢系统pH值控制在5.5时获得最大产氢量.在间歇发酵中,蔗糖浓度为20 g/L,控制温度40℃,pH值5.5,搅拌速度100 r/min时实现最大产氢速率为245 mL.(L.h)-1,最大产氢量达到3.06 mol.该菌株在生物制氢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梭菌;生物制氢;分离鉴定;嗜温;产氢特征
93
|
18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87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口服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的安全性评价
陈云松,张学成,姜勇,高岩,黄维清
2009, 55(5): 577-586.
摘要: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对表达鲑鱼降钙素的转基因酵母进行了毒理学实验,包括急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传统致畸实验和大鼠30 d喂养实验.结果表明,急性毒性实验显示LD50>10.0 g/kg,属于实际无毒物质;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显示无致突变性;致畸实验结果表明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小鼠不会产生母体毒性,对小鼠胚胎发育无影响且无致畸作用;30 d喂养实验中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病理性变化.本文的结论是口服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未对实验动物造成不良影响,是安全无毒的.
关键词:鲑鱼降钙素;酿酒酵母;遗传毒性;安全性
65
|
13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一种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的混合培养方法
王松丽,凌华云
2009, 55(5): 587-590.
摘要:采用混合培养的方法,通过CBS混合培养基,在37℃条件下,对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进行了混合培养.试验结果显示,两者在混合培养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互惠共生关系,混合培养生物量分别可达6.3×108,43.5×108CFU/mL,较纯培养生物量分别增加80%和51.7%;混合培养液较纯培养对常见肠道致病菌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大小依次为大肠杆菌,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互惠共生
102
|
383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锈苞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曾庆源,朱顺英,杨扬,尹艳,邹国林
2009, 55(5): 591-596.
摘要: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锈苞蒿挥发油对2种真菌和10种细菌(包括5种临床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杀菌活性,结果显示,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更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02
0
.31 g/L,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为0.04
1
.25 g/L.其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技术分析了锈苞蒿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28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组分的81.41%,主要由单萜和倍半萜组成,其中Vulgarnoe B(26.58%)、1,8-桉叶素(19.89%)和樟脑(7.91%)是主要成分.
关键词:锈苞蒿;挥发油;抗菌;气相色谱-质谱法
50
|
21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90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九种中草药抗菌活性
侯洁,尹艳,邹国林
2009, 55(5): 597-601.
摘要:选用12种细菌,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对9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菌筛选.其中溪黄草、石猪肝、虎杖和红根草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0
2
8 mm.将这4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抽提,测定不同抽提物对最为敏感的5种细菌的抑菌圈大小,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一步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测得MIC和MBC的值在0.016 g/L和0.500 g/L之间.
关键词:抗菌活性;药用植物;平板扩散法;微量稀释法
52
|
43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土壤干旱对后生育期小麦叶片电阻抗图谱的影响
刘晓红,黄廷林,王国栋,张钢
2009, 55(5): 602-606.
摘要: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在适宜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3个水分条件下,分属于旱地、水地和旱肥3种不同抗旱类型的5个品种的小麦叶片在42个频率下的电阻和电抗,得到了小麦叶片在不同水分状态的电阻抗图谱.研究表明:小麦叶片的电阻抗图谱为一个单一的弧,并且有一个凹陷中心.随着水分状态的不同,图谱的波幅和特征频率的数值有明显的规律.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叶片图谱的特征频率多数表现为增加.但波幅在不同抗旱类型中的变化不一致,其中旱地品种的波幅在受到干旱胁迫后表现为持续增加,旱肥型品种的波幅表现为在中度干旱下略有减小,在严重干旱下又增加的变化趋势.水地品种的波幅表现为在中度干旱下增加,在严重干旱时又明显回落的趋势.这种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叶片在不同的水分状态的电阻抗图谱的波幅的变化趋势差异对于小麦的抗旱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干旱;小麦;电阻抗图谱
59
|
16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2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长期曝气下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的生理响应及水质氮磷变化
卢晓明,赵丰,陈建军,黄民生,耿亮
2009, 55(5): 607-612.
摘要:测定了2个各水培有13棵/m2水体面积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L.)的净化槽(曝气、非曝气)的植物叶片叶绿素(Chla,Chlb)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与根组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对应的净化槽水质,同时测定了植物根、茎、叶的长度与氮磷含量及生物量,研究了长期曝气下梭鱼草(P.cordata)的生理响应及水质的氮磷变化.另设空白槽对照(CK),结果表明:曝气影响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曝气槽植物的根、茎、叶长分别比非曝气槽植物短12.67,18.30,2.33 cm,根组织POD、CAT活性分别比非曝气槽根组织高0.028 3 U/(g.min),0.179 0 mg/(g.min),而非曝气槽叶片Chla、Chlb与SP含量分别比曝气槽叶片高0.314 2,0.118 4,15.75 mg/g;曝气影响植物组织的氮磷积累及生物量,曝气槽根、茎、叶组织的氮磷含量分别比非曝气槽根、茎、叶低5.04 g/kg与1.03 g/kg;6.57 g/kg与1.32 g/kg;8.67 g/kg与1.46 g/kg,根、茎、叶的生物量分别比非曝气槽植物低3.03,2.32,0.74 g/棵;曝气影响净化槽水质的氮磷浓度,TN、NH4+-N浓度比非曝气槽低11.22,7.81 mg/L,而TP、溶P浓度较非曝气槽高0.089,0.044 mg/L.
关键词:曝气;梭鱼草;生理响应;氮磷浓度
73
|
18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7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植被护坡中植物根系的阻裂增强机理研究
周云艳,陈建平,王晓梅
2009, 55(5): 613-618.
摘要:本文从复合材料的角度对植物根系的加固机理进行了分析,将含根系的岩土体看成一特殊的复合材料,其中岩土体为基体相材料,根系为增强相材料,根系犹如纤维,将对根土复合体起到阻裂增强作用.并运用能量原理对根系的阻裂增强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根土复合体中某点的抗剪强度增量的计算公式及该点处根系的抗拔力和最大拔出长度的计算公式,得出某点抗剪强度增量主要与该点处根的面积比、面密度、长径比、抗拉强度、根土间的黏聚力及摩擦系数有关,及如果根系深入某点以下锚固段长度大于该点处的最大拔出长度,根系将被拉断的结论.
关键词:植物根系;阻裂增强作用;抗剪强度;最大拔出长度
66
|
498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8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数学
小世界网络上具有远程感染的L-SEIQ模型
余新华,周佳华,黄樟灿
2009, 55(5): 619-624.
摘要:在小世界网络上,具有随机远程感染机制的SEIQ(susceptible-eclipse-infected-quarantine)传播模型中带有传染特性的感染节点和潜伏节点以一定的概率感染其邻居节点的同时,还会以一定的概率随机感染与其不存在边连接的陌生节点.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潜伏节点或感染节点可能与非邻居节点发生接触并使其感染的L-SEIQ模型,利用平均场理论对疾病传播行为进行分析,求出该类型疾病传播的临界阈值.与不具有远程感染的传统SEIQ类疾病传播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模型即具有远程感染的疾病传播模型临界阈值小,并且该值与远程感染率以及疾病传播率有密切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感染概率小于某一临界值时,远程感染的概率对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该临界值与感染节点被隔离的概率、隔离节点被治愈的概率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等有关,而随着远程感染概率的增大,网络的传播阈值会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关键词:小世界网络;易感-潜伏-感染-隔离模型;传播临界值;远程感染;仿真
71
|
3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3179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