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武汉大学期刊中心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联系我们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声明
下载中心
编委风采
最新刊期
2015
年
第
1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二阶非线性光学超支化高分子研究进展
唐润理,陈红,李倩倩,李振
2015, 61(1): 1-9.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1
摘要:分析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结合二阶非线性光学超支化高分子的特点、设计理念及已有提高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方法的传承等,综述了二阶非线性光学超支化高分子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非线性光学材料;超支化高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超支化高分子
42
|
496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69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葛雪莹,袁荃
2015, 61(1): 10-20.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2
摘要:相对于传统荧光材料而言,稀土上转换材料利用近红外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因此其组织穿透能力好、对生物组织的损伤小且几乎没有背景荧光,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理想支撑材料.此外,它还具有光化学稳定性好、荧光寿命长、发射谱带窄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有利于开发新的检测、成像和治疗技术.本综述主要集中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等领域内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同时对稀土上转换材料在上述应用中相对于传统荧光材料的优势以及在这些应用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稀土上转换;生物检测;生物成像;疾病治疗;生物医学
33
|
235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83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研究与进展
彭国军,李晶雯,孙润康,肖云倡
2015, 61(1): 21-33.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3
摘要:针对持续恶化的Android安全形势,从恶意软件检测的角度,首先总结了Android恶意软件在安装、触发和恶意负载方面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结合Android平台特性和移动智能终端环境限制,系统化论述了现有Android恶意软件分析与判定技术,指出了权限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实现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了基于特征值和基于启发式的恶意软件判定方法.最后,根据已有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Android;恶意软件特征;恶意软件分析;恶意软件检测
43
|
2128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81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计算机科学
一种改进的H.264视频防失真漂移隐写算法
王丽娜,叶猛,翟黎明,邵强,任延珍,王旻杰
2015, 61(1): 34-40.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4
摘要:数字视频中量化后的残差DCT(离散余弦变换)系数常用来作为隐写嵌入的位置,而直接在DCT域上隐写会导致视频帧出现失真漂移现象,使视频质量受到严重破坏.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H.264/AVC视频,研究了基于纹理特征的帧内8×8亮度块上的隐写模型,将8×8块和4×4块上的隐写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H.264视频防失真漂移隐写算法.与已有文献中的隐写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隐写算法在PSNR平均仅降低1.94dB的情况下,隐藏容量平均提升30%.
关键词:H.264/AVC;失真漂移;帧内预测;耦合系数对
47
|
25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7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针对图像空域随机LSB信息隐藏的提取攻击策略
王丽娜,王旻杰,章鑫,翟黎明,徐一波
2015, 61(1): 41-50.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5
摘要:针对图像空域随机LSB信息隐藏,重点研究隐写嵌入对隐写轨迹上像素间关联性的影响,通过提取隐写密钥对应的隐写轨迹上像素多方向关联化互信息特征,在互信息值与隐写密钥间建立映射对应关系,从而在隐写密钥空间内甄别出真伪隐写密钥,最终实现提取攻击获得隐写密钥.在隐写密钥提取攻击测试中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针对随机LSB替换和随机LSB匹配嵌入实现提取攻击,与现有的提取攻击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提取攻击准确率,在不同的图像集下能够保持较好的隐写密钥提取攻击效果.
关键词:隐写分析;信息隐藏;空域随机LSB嵌入;提取攻击
88
|
358
|
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65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可视化TCG辅助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
郝彦军,包国琦,柳毅
2015, 61(1): 51-59.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6
摘要:设计开发了Windows环境下可视化的TCG(trusted computing group)辅助学习系统.该系统把开源项目TrouSerS和TPM-Emulator移植到Windows环境,利用软件跟踪、调试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对TCG内部关键数据查看、授权协议动态跟踪和模拟实现PC平台BIOS度量过程.用户可以利用该系统全程跟踪、分析TCG授权协议执行等过程.系统所有输出内容都是以可视化图形方式显示.系统运行效果表明,在学习TCG技术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这套学习系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安全;可信计算;可信计算平台;程序调试技术
29
|
185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61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基于模糊关系矩阵的可生存系统认知参考模型分析
王健,赵国生,张楠
2015, 61(1): 60-66.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7
摘要:提出了一种可生存系统认知参考模型的分析方法.基于四维可扩展的可生存系统认知参考模型,确立可生存系统的认知、自律、生存3个基本属性;基于模糊关系矩阵对可生存系统认知参考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得出3个基本属性在可生存系统中的贡献率及关联度;仿真实验对可生存系统实施DDOS攻击,导致3个基本属性及其子属性的贡献率发生变化,仿真结果判断出在该时刻可生存系统中哪些属性及其子属性处于主导地位.
关键词:可生存系统;认知属性;自律属性;生存属性;模糊关系矩阵
37
|
17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5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化学
含倍半硅氧烷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光引发性能
熊英,张利萍,武青青,蔡海涛
2015, 61(1): 67-72.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8
摘要:通过笼型八氯丙基倍半硅氧烷(POSS-Cl)与4-羟基二苯甲酮(HBP)的反应得到一种新型夺氢型大分子光引发剂(POSS-HBP),利用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实时红外光谱比较研究了光引发剂HBP与POSS-HBP在紫外光照下引发1,6-已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的聚合性能.同时,分别考察了POSSHBP和供氢体N,N-二甲基苯胺(DMA)的浓度对HDDA光聚合速率的影响,当POSS-HBP的质量分数为1.0%(以HBP计),供氢体(DMA)的质量分数为3.0%时,HDDA的光聚合只需要8s,较相同情况下HBP光引发聚合缩短了4s.同时,该聚合材料还具有抗黄变及基本无气味等优点.
关键词:大分子光引发剂;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4-羟基二苯甲酮;光聚合
47
|
280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70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双核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细胞毒性
张燕,胡鹏超,杨芳,蔡苹,程功臻,项瑾
2015, 61(1): 73-78.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09
摘要:以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醚和8-羟基喹啉为原料,合成了两个偶氮类配体BL1和BL2及由其桥联的与二氯·二联吡啶钌反应生成两个双核钌配合物1和2,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并对配合物进行了电化学、细胞毒性及细胞周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对胶质瘤细胞(U251)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7.76和7.69μmol·L-1,配合物2对肺癌细胞(A549)和白血病细胞(K562)的细胞毒性约为配合物1细胞毒性的两倍;桥配体的刚柔性影响了配合物的结构,并因此影响了配合物对A549和K562的细胞毒性;配合物1与U251作用后,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而配合物2与U251作用后,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
关键词:双核钌配合物;电化学;细胞毒性;细胞周期
33
|
34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67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钬和镱配合物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
张燕,柯苹,蔡苹,罗威,程功臻
2015, 61(1): 79-82.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10
摘要:以4-(1,8-萘二甲酰亚胺基)苯甲酸配体及硝酸钬和硝酸镱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Ho(Ⅲ)和Yb(Ⅲ)两种配合物.经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两个配合物均属六方晶系,金属离子与羧酸中的氧原子桥连成螺旋链状结构.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a=b=1.783 30(17)nm,c=0.942 15(11)nm,α=β=90%,γ=120%;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a=b=1.780 39(8)nm,c=0.939 46(8)nm,α=β=90%,γ=120%.晶体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Ho(Ⅲ)和Yb(Ⅲ)配合物晶体分别在589℃和582℃时开始失去配体分子,晶体结构开始坍塌.
关键词:Ho(Ⅲ)配合物;Yb(Ⅲ)配合物;螺旋链状结构
43
|
15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64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微米级可降解性高吸水树脂微球的制备工艺
余响林,张碧玉,吴杰辉,胡甜甜,秦天,廖海星
2015, 61(1): 83-87.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11
摘要:以淀粉与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原料,采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在低油水比的反相悬浮体系中制备微米级可降解高吸水树脂微球,探讨了油水比、中和度、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物的粒径和吸水倍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丙烯酸中和度、油水比、分散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研究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烯酸中和度0.7,油水比2.5∶1,分散剂用量0.7g,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0.3%,交联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0.057%;得到产物的粒径约为1.5μm,吸水倍率为290.93g/g.
关键词:微米级;淀粉;接枝;高吸水树脂;可降解
63
|
452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7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增强TiO
2
-SiO
2
-Ag复合薄膜光催化性能
徐进霞,李珊,周远明,梅菲,刘凌云
2015, 61(1): 88-92.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12
摘要:用高纯度的Ag靶,采用直流溅射法在石英衬底上通过退火处理,得到Ag纳米颗粒薄膜;然后通过射频溅射法在Ag纳米颗粒上沉积不同厚度的SiO2隔离层,再通过直流反应溅射在SiO2隔离层上沉积TiO2薄膜(膜厚60nm),得到TiO2-SiO2-Ag复合薄膜.对样品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散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iO2-SiO2-Ag复合薄膜结构由于Ag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而与入射光场耦合,使TiO2对紫外光的吸收增强,从而增加了电子-空穴对的产生率,表现出较TiO2更强的光催化性能;通过调节SiO2的厚度可以调控Ag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TiO2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TiO2的光催化性能.
关键词:二氧化钛(TiO2);Ag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60
|
48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7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气相赖氨酸分子手性转变机制的理论研究
刘凤阁,辛春雨,闫红彦,王佐成
2015, 61(1): 93-98.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13
摘要:赖氨酸的S型和R型两种手性对映体有着不同的功能特性,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1++g(d,p)水平上的计算,对气相赖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寻找反应过程中过渡态和中间体等极值点的结构,绘制了赖氨酸分子手性转变路径上完整的反应势能面.结果表明:赖氨酸分子完成从S型向R型的手性转变要经过5个过渡态和4个中间体.首先是实现氢原子在羧基内的转移,能垒为148.3kJ·mol-1;而后是手性碳上的氢原子迁移至羰基氧上,能垒为318.9kJ·mol-1,是整个反应过程的最大能垒;最后羰基的氢原子转移至手性碳原子的另一侧,实现S型到R型的手性转变.
关键词:手性;赖氨酸;密度泛函理论;过渡态
33
|
125
|
26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48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生物学
一种新型布洛芬-细菌纤维素膜透皮缓释系统
黄芳,黄琳,杨光
2015, 61(1): 99-102. DOI: 10.14188/j.1671-8836.2015.01.014
摘要:采用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为药物载体,布洛芬为模式药物制备药物缓释体系,体外考察BC膜对药物释放的延缓作用及透皮特性.结果证明:与市售芬必得药片相比,BC膜能够明显减缓药物的释放;药物缓释的机制是纤维素骨架溶胀和药物分子与纤维素链的氢键解离的双重作用.通过筛选促透剂可知,丙二醇促进药物透过BC膜的效果最好;与市售布洛芬凝胶相比,药物以缓慢而恒定的速度释放,既避免了短时间释放高浓度药物对皮肤造成刺激,又可以调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以BC膜作为透皮制剂载体更有优势.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布洛芬;缓释;透皮
31
|
48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5512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4-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