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4

      药用植物与人类健康

    • 李赫健,李虹,金玉,张文生
      2019, 65(4): 323-332.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1
      摘要:综述了人参皂苷Rg1、Rb1对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肿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对比分析了人参皂苷Rg1、Rb1的潜在治疗优势。研究发现,Rg1和Rb1均表现出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抗肿瘤活性,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改善效果;但Rg1和Rb1的治疗靶点及作用相关信号通路有所不同,这与Rg1、Rb1分别是原人参三醇型和原人参二醇型代表类皂苷,且具有不同结构有关。理解人参皂苷Rg1和Rb1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的异同将为其进一步的药理研究、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Rg1和Rb1的联合开发用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   
      78
      |
      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74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莫启贵,付慧英,周高,王有为
      2019, 65(4): 333-339.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2
      摘要: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已分离鉴定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内生真菌的种类、部分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与其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现已分离鉴定的内生真菌有41种,未分离但已鉴定到种的内生真菌有11种,种类还很有限;从这些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已分离鉴定74个化合物,但大多数与霍山石斛的活性物质及重要生理功能关联较小;部分内生真菌如Acremonium sp.(枝顶孢霉)和Lecanicillium aphanocladii(丝枝蜡蚧霉菌),有促进霍山石斛生长或拮抗植物病原菌的潜力。  
      关键词:霍山石斛;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共生关系   
      114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65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周高,张文慧,莫启贵,王有为
      2019, 65(4): 340-346.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3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19批不同产地的厚朴药材样品中6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并研究了6种苯丙素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抗菌及抗炎的功效。结果表明,6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在不同产地的厚朴药材样品中含量均较高,其中和厚朴酚含量在尖叶型中整体高于凹叶型;4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明显优于2种木质素类化合物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但前者并无抑菌效果;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抑菌能力均很强,抗炎活性也显著强于4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且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关键词:厚朴;苯丙素类化合物;厚朴酚;和厚朴酚;苯乙醇苷   
      154
      |
      11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67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洪吟秋,张涛,付露,裴迪,司金光,王平,邹忠梅
      2019, 65(4): 347-351.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4
      摘要:采用硅胶柱色谱、硅胶制备薄层、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西红花药材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采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确定得到的8个化合物分别为3,5,5-三甲基-4-羟甲基-2,3-环氧-1-环己酮(1)、(2E,4E)-2-methyl-6-oxo-hepta-2,4-dienoic acid(2)、2,4,4- trimethyl-3-formyl-6-hydroxy-2,5-cyclohexadien-1-one(3)、crocusatin B(4)、(S)-4-羟基异佛尔酮(5)、crocusatin C(6)、 crocusatin A(7)和豆甾醇(8)。其中,化合物1为新发现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鸢尾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西红花药材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西红花药材;化学成分;单萜;核磁共振   
      95
      |
      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65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杨邱,李洁媚,万浩强,葛岚岚,曾小斌,彭树松
      2019, 65(4): 352-356.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5
      摘要:以HepG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体外实验模型,采用MTT法测定实验组细胞的活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实验组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epG2.2.15细胞上清液HBV DNA水平,研究金银花蕾乙醇提取物(LA)、乙酸乙酯部位(LE)及活性成分3-咖啡酰奎宁酸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LA、LE及3-咖啡酰奎宁酸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增殖均无显著抑制作用;LA和LE作用8 d可抑制HBeAg分泌;100 μg/mL 3-咖啡酰奎宁酸对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sAg、HBeAg分泌及DNA复制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金银花中的活性成分3-咖啡酰奎宁酸具有显著的抗HBV活性。  
      关键词:金银花蕾;乙肝病毒;HepG2.2.15;3-咖啡酰奎宁酸   
      123
      |
      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65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陈灵,周汉明
      2019, 65(4): 357-362.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6
      摘要:研究了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B)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体外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H2O2诱导组中心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氧化损伤产物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促氧化蛋白p67-phox和p47-phox以及信号通路蛋白Trfa6和p-TAK1水平显著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抗氧化蛋白HO-1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2O2诱导组相比,SchB诱导心肌细胞增殖呈现浓度依赖性,显著抑制MDA、NO、p67-phox、p47-phox、Trfa6及p-TAK1的表达,显著诱导SOD和HO-1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SchB增强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与抑制Traf6/TAK1信号传导有关。  
      关键词:五味子乙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Traf6/TAK1信号通路   
      96
      |
      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70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王玲,李居伟,杨扬
      2019, 65(4): 363-368.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7
      摘要:建立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以10、14、20、28、40 mg/kg 5个剂量组给药,探讨石蒜碱的抑瘤作用及机制,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实验观察石蒜碱对瘤体细胞凋亡相关因子Fas⁃L、Caspase⁃9、Bax、Bcl⁃2表达的影响。石蒜碱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高剂量组(40 mg/kg)石蒜碱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最明显,抑瘤率达56.8%(p<0.01);HE染色结果显示高剂量组(40 mg/kg)小鼠瘤组织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石蒜碱可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Fas⁃L、Caspase⁃9、Bax,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促进肺癌Lewis细胞凋亡。  
      关键词:石蒜碱;Lewis肺癌细胞;抑瘤作用;细胞凋亡   
      128
      |
      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66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化学

    • 何广华,赵洒,王海波,王中元,王卫星,柴赟,樊李红
      2019, 65(4): 369-376.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8
      摘要:先将壳聚糖与丙烯酸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制备羧乙基壳聚糖(CEC),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制备氧化海藻酸钠(OSA),再将OSA与少量硼酸作为交联剂交联CEC与聚乙烯醇(PVA)混合液制备CEC/PVA双网络、双动态化学交联的自愈水凝胶。采用FT-IR、SEM和TGA分别对水凝胶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EC/PV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自愈性和pH值响应。在本文实验条件下,随着交联剂溶液用量的增加,凝胶时间减小,湿态凝胶平衡含水量减小;调控环境的pH值可实现体系的凝胶-溶液转变;PVA的引入能够提高水凝胶的抗压性能与韧性。  
      关键词:水凝胶;自愈;羧乙基壳聚糖;聚乙烯醇;氧化海藻酸钠   
      181
      |
      12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75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陈凤贵,涂小寒,胡茜,谭林利,桂佳欣,寇菲菲
      2019, 65(4): 377-382.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09
      摘要:针对聚氨酯存在模量小且易老化等问题,利用木质素结构中富含芳香基团与酚羟基团的特点,通过水溶液混合制备木质素/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木质素填料及其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添加木质素填料可以显著增强水性聚氨酯材料的机械性能与抗氧化性能。添加少量木质素有利于增强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木质素含量为5%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26.82 MPa)、屈服应变(34.36)和断裂伸长率(3 600%),而进一步增加木质素含量则使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等机械性能下降,拉伸模量上升。同时,木质素还显著改进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含2%木质素的复合材料在紫外光照射72 h后的断裂伸长率仅下降39.9%,明显优于水性聚氨酯(下降78.1%)。  
      关键词:木质素;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抗氧化性能   
      105
      |
      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70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李曦,王晨,蔡旻堃,周键,孟倩,张准,李奇思,董玉林,魏登贵
      2019, 65(4): 383-389.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10
      摘要:以酚醛泡沫为碳源,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MOF-199为掺杂剂,经过高温碳化制备了一种电容性能优良、循环稳定性强的多孔碳泡沫。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氮气吸脱附测试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采用循环伏安法(CV)、恒电流充放电(GCD)及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循环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一定量Cu-MOF-199的引入可明显提升多孔碳泡沫的电容性能,在1 A·g-1时可达169 F·g-1,20 A·g-1时仍高达123 F·g-1,2 500次循环(1 A·g-1)后仍有97%的电容量。  
      关键词:超级电容器;碳泡沫;酚醛树脂;金属有机框架(MOF)   
      87
      |
      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67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生物学

    • 王东,杨欢,王瑞辉,王心怡,刘航成
      2019, 65(4): 390-400.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11
      摘要: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反应是在维持蛋白质的完整性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官能团的化学反应获得新的生物缀合物。本文综合分析了蛋白质结构以及反应条件对化学修饰反应的影响,分类评述了蛋白质化学修饰的4种主要方法(氨基修饰、巯基修饰、羧基修饰以及苯羟基修饰)的机理、适用范围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优劣,并探讨了修饰反应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蛋白质;解离常数;翻译后修饰;化学修饰   
      101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72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陈莉婷,左俊,陶思依,戴国飞,宋立荣,甘南琴
      2019, 65(4): 401-410.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12
      摘要:与常规物理法、化学法控藻技术相比,基于现代生态环保理念的微生物控藻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环保的优势。本文归纳了利用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及放线菌等微生物控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蓝藻和细菌间的关系及藻华期间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细菌的控藻方式及机理,分析了控藻微生物在蓝藻水华控制中的应用实例,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蓝藻水华;微生物控藻技术;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溶藻机理   
      270
      |
      21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68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 赵妍,吴梦凡,雷蕾,潘兹书
      2019, 65(4): 411-416. DOI: 10.14188/j.1671-8836.2019.04.013
      摘要:通过比对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筛选出CSFV的保守靶序列。设计针对该靶序列的分子探针,通过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相互作用,将捕获探针偶联到纳米磁珠,将检测探针偶联到荧光量子点,建立了基于纳米磁珠分离富集靶标和量子点探针捕获特性的生物传感器检测CSFV核酸的方法。该方法对标准品的检出限为104 copies/μL,对临床样本的检出限为106 copies/μL,且与其他猪病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生物传感器对25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相符。  
      关键词:猪瘟病毒;量子点;纳米磁珠;核酸传感器   
      85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74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2
    批量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