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70 2

      药食同源中药的化学成分

    • 科研团队对桑椹氯仿部位的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并利用波谱学技术揭示了它们的结构。这些化合物包括苯丙素类化合物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8和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桑椹的化学成分库,还为进一步探索其药用价值和生物活性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这些新化合物的发现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向丽敏,何祥久
      2024, 70(2): 147-154.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100
      摘要:采用多种柱色谱手段对桑椹氯仿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磁共振、质谱及圆二色谱等波谱学技术鉴定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结构。从桑椹7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7R,8S)-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S)-苏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糖苷(4)、丁香酚-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羟基肉桂酸(6)、4-羟基-5-(2-氧代-1-吡咯烷基)-苯甲酸(7)、(6R)-5β-(6,7-二羟乙基)-4-(5′-羟甲基-呋喃-2-基-亚甲基)-2β-乙氧基-二氢呋喃-3-酮(8)、5-羟甲基糠醛(9)、2-脱氧-D-核糖-1,4-内酯(10)、4′-(3-甲基-2-丁烯基)-3′-甲氧基-5′,6-二羟基-2-苯基苯并呋喃(11)、4′-3-(甲基-2-丁烯基)-3′,5′,6-三羟基-2-苯基苯并呋喃(12)、7-(6-羟基-2-苯并呋喃基)-2,2-二甲基-2H-1-苯并吡喃-5-醇(13)、5-(6-羟基-2-苯并呋喃基)-2,2-二甲基-2H-1-苯并吡喃-7-醇(14)和β-D-吡喃葡萄糖,1-[2-(3,4-二羟基苯基)- 4,6-二羟基-3-苯并呋喃甲酸酯](15)。化合物1~6为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11~15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化合物1~8和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桑椹(Mori Fructus);化学成分;苯丙素;核磁共振;圆二色光谱   
      113
      |
      10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74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科研团队对山柰根茎的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深入的分离纯化研究,成功鉴定出22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涵盖了倍半萜和对薄荷烷型单萜等类型,其中1到16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山柰根茎化学成分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其药理活性和应用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此项研究在天然产物化学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朱云芳,王宜海
      2024, 70(2): 155-163.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098
      摘要: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MCI柱色谱法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山柰根茎的7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从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ovane-2,9-diol (1),(-)-4α,7α-aromadendranediol (2),caryolane-1,9β-diol (3),15-hydroxy-α-cadinol (4),cryptomeridiol (5),oxyphyllenodiol B(6),(4S,7S)-4-hydroxy-1,10-seco-muurol-5-ene-1,10-dione (7),junipediol (8),guaianediol (9),(-)-(4S,6S)-6-hydroxypiperitone (10),(4S,5R)-5-hydroxypiperitone (11),(4S,5S)-5-hydroxypiperitone (12),(R)-8-hydroxycarvotanacetone (13),(-)-(1R,4S,6S)-1,6-dihydroxy-2-menthene (14),4-methyl-3-(3-oxo-l-butyl)-2-penten-4-olide (15),5-羟甲基-2-呋喃甲醛(16),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 (17),反式-4-甲氧基肉桂酸 (18),对羟基苯甲酸 (19),茴香酸 (20),2,3-二羟基-3-(4-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 (21),2, 3-二羟基-3-(4-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酯 (22)。其中,化合物1~9为倍半萜,化合物10~14为对薄荷烷型单萜;化合物1~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山柰;倍半萜;对薄荷烷型单萜;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   
      105
      |
      4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9354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闭鞘姜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其不同部位可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最近的研究采用乙醚和乙醇对闭鞘姜的7个部位进行了提取,并利用多种方法对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发现,闭鞘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共检出125个化学成分。同时,活性测试表明,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具有相对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酶抑制率均超过70%。这一发现为闭鞘姜全株的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其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不仅深入了解了闭鞘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乐瑶,王雅丽,蔡彩虹,郭东昇,梅文莉,戴好富,陈惠琴
      2024, 70(2): 164-168. DOI: 10.14188/j.1671-8836.2022.0296
      摘要:用乙醚和乙醇对闭鞘姜7个部位进行提取后,用pNPG(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法测试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分析测定其乙醚相中的化学成分。共检出化学成分125个,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闭鞘姜7个部位化学成分差异较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均超过70%,茎的乙醚提取物和根茎的乙醇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在50%左右。因此,闭鞘姜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具有相对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为闭鞘姜全株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草药;闭鞘姜;α-葡萄糖苷酶;气相色谱-质谱(GC-MS)   
      79
      |
      3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1535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药食同源中药的功效作用

    • 科技新闻播报:多甲氧基黄酮,一种源自柑橘类植物的黄酮成分,展现了其在神经保护领域的广泛生物活性。最新研究综述了多甲氧基黄酮在动物和细胞模型中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等。专家深入探讨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旨在更好地理解这一化合物的药效和分子作用路径。这一发现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有望为未来的医学进步奠定基础。
      李虹,丁平,李卫岗,张文生
      2024, 70(2): 169-176.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064
      摘要: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flavonoids,PMFs)是从柑橘属植物中提取的一类黄酮成分,生物活性广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PMFs在动物和细胞模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脂多糖诱导的神经损伤等)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并重点阐述其潜在作用机制,旨在深入理解PMFs的药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多甲氧基黄酮;神经系统损伤;橘红素;川陈皮素;甜橙黄酮;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139
      |
      1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01477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本研究从中药茵陈中筛选出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原儿茶酸乙酯(EDHB),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了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EDHB能有效改善NASH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脂肪变性,降低肝脏转氨酶水平,抑制肝脏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转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NAS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候选,也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该研究也为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和药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沈婉莹,魏晓芳,姚杰,刘晨霄,张春,陆梦柯,唐旭东,葛岚岚
      2024, 70(2): 177-185. DOI: 10.14188/j.1671-8836.2022.0299
      摘要:茵陈是一种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药食同源中药。本研究通过H2O2氧化应激细胞损伤模型从茵陈中筛选出一种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原儿茶酸乙酯(EDHB),再通过棕榈酸/油酸(PA/OA)诱导的体外细胞模型模拟脂肪肝中脂滴形成,进一步验证了EDHB的体外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作用。体内动物实验通过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喂养构建的NASH大鼠模型来评价。结果显示,茵陈中EDHB能有效改善NASH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脂肪变性,降低肝脏转氨酶水平,抑制肝脏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转录,并通过激活肝脏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有效缓解NASH。  
      关键词:茵陈;原儿茶酸乙酯;氧化应激;炎症;Nrf2;非酒精性脂肪肝   
      257
      |
      28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8481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一项关于泥鳅皮冻干粉(LPLS)对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深入探讨了LPLS对肝功能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病理学变化、肝细胞凋亡水平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LPLS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改善CCl4引起的小鼠肝组织病理性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程度。在血清学指标上,LPLS显著降低了肝损伤小鼠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显示出其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此外,LPLS还能降低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表明其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在分子机制方面,LPLS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上调了核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同时下调了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这些发现揭示了LPLS调节氧化应激和肝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其肝脏保护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为LPLS在肝脏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开发新型天然药物或保健品提供了新的候选物质和研究思路。
      欧阳敬禹,袁毅,郑佳贝,尤祥宇,苏江涛,糜志远,肖红卫,吴艳
      2024, 70(2): 186-194. DOI: 10.14188/j.1671-8836.2022.0307
      摘要: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研究了口服泥鳅皮冻干粉(LPLS)对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肝功能标志物、肝组织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肝组织的病理学、肝细胞凋亡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参与者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口服LPLS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改善CCl4引起的小鼠肝组织病理性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程度,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上调其核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B淋巴细胞瘤-2(Bcl-2),下调其kelch样ECH相关蛋白1 (Keap-1) 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因此,LPLS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肝细胞凋亡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关键词:泥鳅;冻干粉;肝损伤;氧化应激;凋亡   
      280
      |
      8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955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科技新闻播报:研究者在植物提取领域取得了新进展。他们从滇黄芩叶中成功提取了黄酮类成分,制备出滇黄芩叶总黄酮(SALF),并对其含量进行了检测。研究进一步探讨了SALF在清除自由基以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活性方面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SALF中黄酮含量为492.1±15.5 mg/g,显示出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一氧化氮自由基的半清除率分别达到了57.58±7.10、20.71±1.63、44.40±2.74、104.61±9.39 μg/mL。此外,SALF对酿酒酵母α-葡萄糖苷酶和大鼠肠道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28.6±4.61 μg/mL和128.4±5.83 μg/mL,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半抑制浓度为22.41±1.13 μg/mL。这一研究成果为植物提取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自由基清除和酶抑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未来,这一发现有望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姚新成,王皎,骆瑞玲,胡英
      2024, 70(2): 195-200.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012
      摘要:从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叶中提取黄酮类成分,经制备获得滇黄芩叶总黄酮(SALF),检测其含量,并考察了SALF清除自由基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活性的能力。结果显示,SALF中黄酮含量为492.1±15.5 mg/g。SALF清除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羟基自由基(OH)和一氧化氮自由基(NO)的半清除率(SC50)分别为57.58±7.10、20.71±1.63、44.40±2.74、104.61±9.39 μg/mL。对酿酒酵母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Y)活性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28.6±4.61 μg/mL,对大鼠肠道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R)活性的半抑制浓度为128.4±5.83 μg/mL;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半抑制浓度为22.41±1.13 μg/mL。统计分析表明,SALF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和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能力。  
      关键词:滇黄芩;总黄酮;自由基清除;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   
      76
      |
      3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9354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药食同源中药的质量控制

    • 关于龙脷叶这一具有岭南特色的药食两用中药,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得到了系统总结。龙脷叶富含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止咳平喘、抗炎镇痛等多重药理活性。专家们对其质量分析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龙脷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龙脷叶药用价值的认识,也为相关领域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龙脷叶的药用潜力有望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周有文,黄晟鸿,王峰,王淑美,向丽敏
      2024, 70(2): 201-212.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129
      摘要:龙脷叶为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其叶片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一味具有岭南特色的药食两用中药。龙脷叶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糖类及糖类衍生物、苯丙素类、甾体类、脂肪酸及其他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龙脷叶具有止咳平喘、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过敏、抗菌等药理活性。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龙脷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分析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龙脷叶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草药;药食;龙脷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分析   
      80
      |
      2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24094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一项关于黄连花薹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对不同来源黄连花薹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深入探索,检测了其中的总酚、总花青素、总生物碱、总黄酮及蒙花苷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雅连花薹乙醇提取物中的总酚与总黄酮含量最高,而云连花薹乙醇提取物中的总花青素与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在自由基清除活性方面,雅连花薹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活性,其次是石柱味连花薹、利川味连花薹和云连花薹。值得一提的是,蒙花苷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均较低,这可能与其给电子能力较弱有关。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来源黄连花薹乙醇提取物在自由基清除活性方面的差异,还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对比不同来源黄连花薹的化学成分和自由基清除活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生物活性差异,为黄连花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孙婉春,马冰馨,王有为,周高,赵光年
      2024, 70(2): 213-220.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145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来源黄连花薹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及其物质基础,对不同来源黄连花薹(湖北省利川市味连、重庆市石柱县味连、四川省洪雅县雅连和云南省福贡县云连)乙醇提取物中总酚、总花青素、总生物碱、总黄酮及蒙花苷的含量进行检测,对其清除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酚与总黄酮含量以雅连花薹乙醇提取物中最高,分别为118.26±7.07 mg/g(以没食子酸计)和78.39±4.92 mg/g(以芦丁计);总花青素与总生物碱含量以云连花薹乙醇提取物中最高,分别为9.83±2.00 mg/g(以儿茶素计)和86.46±0.38 mg/g(以盐酸小檗碱计);利川味连与石柱味连花薹中总生物碱含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来源黄连花薹乙醇提取物对DPPH、ABTS•+和O2•-的清除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雅连花薹、石柱味连花薹、利川味连花薹及云连花薹。蒙花苷对DPPH、ABTS•+和O2•-的清除活性均较低,分别为4.88%~5.54%、12.17%~16.82%和11.37%~12.2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影响蒙花苷清除自由基活性的主要原因是蒙花苷给电子能力较弱,推测这是蒙花苷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贡献率较低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黄连花薹;药食同源;蒙花苷;自由基清除活性;物质基础   
      63
      |
      2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189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一项关于槟榔饮片质量评估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UPLC-ESI-Q-TOF-MS分析方法,对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不同产地和批次的槟榔饮片中4种主要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显示,海南产槟榔饮片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均值最高,且相对稳定。相比之下,中国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产地槟榔饮片酚类化合物含量均较低,且不同批次间变化较大。这一发现对于槟榔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多指标酚类化合物为评价依据,为槟榔饮片的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参考。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槟榔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还为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研究成果在中药质量控制和新药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吴娇,杜晓妍,白启荣,王雅妮,于海川
      2024, 70(2): 221-228.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105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MS)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中国海南、广东、广西和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批次的槟榔饮片中4种主要酚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海南产3批槟榔饮片中的4种主要酚类化合物原花青素B1(2.476±0.090 mg/g)、儿茶素(3.379±0.108 mg/g)、原花青素B2(0.108±0.010 mg/g)和表儿茶素(0.454±0.015 mg/g)含量的均值最高,且相对稳定;中国广东、广西和越南、印度尼西亚产槟榔饮片酚类化合物含量均低于海南,且不同批次4种主要酚类化合物含量变化较大。本研究以多指标酚类化合物来评价槟榔饮片质量,可望为综合开发槟榔新用途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草药;药食;槟榔;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MS);酚类化合物   
      70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4826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有研究报告对不同产地金银花的初生代谢物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利用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研究团队共确定了28种初生代谢物和10种初生差异代谢物,并揭示了3条主要差异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各产地金银花的初生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途径中表现尤为明显。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金银花产地间化学成分的差异机制,也为快速区分金银花产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望为金银花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程喜真,张玉玲,郭浩川,郑玉光,郭慧,马东来
      2024, 70(2): 229-235.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107
      摘要:利用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不同产地金银花初生代谢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探讨了不同产地金银花初生代谢物化学成分的差异代谢机制。共确定了28种初生代谢物、10种初生差异代谢物以及3条主要差异代谢通路。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金银花的初生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产地金银花的初生差异代谢物在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途径中存在着显著差异。该方法可为快速区分金银花产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银花;代谢组学;初生代谢物;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84
      |
      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40482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药食同源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 溃疡性结肠炎,一种难缠的结直肠炎症疾病,不仅病程长,还容易反复发作,更被证实为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在传统中医的理论中,脾虚湿困被认为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参苓白术散,这一健脾祛湿的中药配方,因其中的人参、茯苓、山药等成分均属于药食同源中药,因此在治疗UC等慢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近期的研究综述深入探讨了参苓白术散抗U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评估了其在药食同源方面的应用与安全性。这一研究为参苓白术散在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及作为保健食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姜丽,张文彤,肖彤,邓绮,王静怡,沈珺璐,严小军,黄丽萍,徐国良
      2024, 70(2): 236-252.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132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因病症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被公认为难治疾病之一,且已被证实为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脾虚湿困是UC的常见病机,健脾祛湿经典方参苓白术散中的人参、茯苓、山药等均属药食同源中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在治疗UC等复杂慢性疾病有显著优势。本文对近些年参苓白术散抗U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其在药食同源方面的应用和安全性,可望为参苓白术散在治疗UC中的临床应用和食用保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溃疡性结肠炎;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药食同源   
      181
      |
      4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69987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 黄连花薹作为可食用资源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研究者通过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发现黄连花薹及其主要生物碱在小鼠和大鼠体内均未引起毒性反应和动物死亡。这些实验结果证明黄连花薹可以安全地作为药食同源原料使用。这一研究不仅为黄连花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药食同源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黄连花薹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马冰馨,莫启贵,王有为,童静,周高,何敬胜,赵光年
      2024, 70(2): 253-260. DOI: 10.14188/j.1671-8836.2023.0144
      摘要:为调查黄连花薹作为可食用资源的安全性,开展了黄连花薹及其主要生物碱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用20 000 mg/kg黄连花薹提取物和743.2 mg/kg生物碱混合物分别灌胃KM小鼠,14 d内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且无动物死亡现象。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以500、1 000、2 000 mg/kg 3个剂量的黄连花薹提取物及37.16 mg/kg的生物碱混合物分别灌胃SD大鼠28 d,对照组和各处理组的动物体重和器官相对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生化、血液和尿液指标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主要脏器无病变,而且未观察到动物死亡现象。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黄连花薹作为药食同源原料的安全性。  
      关键词:黄连花薹;药食同源;生物碱;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   
      85
      |
      4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89454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其他

    • 科学家运用先进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深入探索了一种苯并噁唑衍生物MMTB在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研究发现,这种化合物在基态时以烯醇式构型存在,但在第一激发态时,烯醇式和酮式两种结构共存,展现出独特的双荧光发射特性。此外,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分子内氢键作用增强,ESIPT过程更容易发生。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溶剂极性对MMTB光谱性质及ESIPT反应机理的深刻影响,也为调控和优化这类化合物的光电性质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在分子光电子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涂朝,刘改梅,马伟嘉,张佳钰,王艳
      2024, 70(2): 261-266. DOI: 10.14188/j.1671-8836.2022.0136
      摘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在PBE0/6-31+G(d,p)水平上,研究了一种苯并噁唑衍生物2-{4-[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2-甲氧基乙基)-氨基]-苯基}-5-(5-三氟甲基-苯并噁唑)-苯并呋喃-6-醇(MMTB)在3种溶剂(甲苯、乙醇和二甲基亚砜)中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过程,考察了溶剂极性对MMTB光谱性质及ESIPT反应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溶剂中,基态(S0)的稳定构型是烯醇式,而在第一激发单重态(S1)烯醇式结构和酮式结构同时存在,表现出烯醇式和酮式的双荧光发射峰;烯醇式结构的分子内氢键在S1态有所增强,有助于ESIPT过程的发生;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氢键增强的程度增大,发生ESIPT需要克服的能垒减小,即在极性强的溶剂中容易发生ESIPT。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溶剂效应;势能曲线   
      88
      |
      7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7334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7
    批量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