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资讯列表页 >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史略(1949~2000)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史略(1949~2000)
发布时间:2023-04-25
来源:本站

前 言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学报之一,在我国学报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以1930年正式创办的《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为始,发展到2000年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英文版,再到现如今的《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武汉大学学报已经历了93年的风雨沧桑。

现正值喜迎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迎校庆·期芳华”栏目,让我们一同“传承珞珈薪火,共赴百卅之约”。

这期,就让我们继续探寻《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足迹,一同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术期刊的历史与未来。

以下内容编辑整理自任大志、杨于高撰写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史略(1930~2000)》一文(《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的曾用名)。因推文篇幅有限,所以分为1930年—1949年,1949年—2000年两段历史进行推送。

回顾1930年—1949年这段历史请点击下方链接: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史略(1930~1949)

1949年—2000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武汉大学从此进入了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崭新历史阶段。

1953年—1955年

1953 年初,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为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经济学家和法学家 、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建设新型的武汉大学、发展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上。李达校长十分重视学校的科研工作,认为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既是教学机构,又是研究机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相互作用、相互提高的。为此,武汉大学在 1955 年决定出版发行《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和《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并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高尚荫任《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主编,王治樑任副主编,编委有:李国平、何定杰 、吴功贤 、郭焕庭、桂质廷 、袁积诚 、钟心煊、钟兴厚。学校科研处负责具体出版工作。

1956年—1966年

《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学报》)创刊号于 1956 年 11 月正式出版。李达校长亲自为两刊撰写《发刊词》(见图 2)。他在《发刊词》中指出:“科学研究工作是综合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为了交流科学研究的成果 ,把我们的一份力量贡献给全国学术界” ,有必要出版学报。李达校长指出,学报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展学术争论,鼓励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水平” ,他十分重视在学术领域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提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为“如果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议,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任何科学都是不可能发展, 不可能进步的”,鼓励大家“要信心百倍地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 ,他要求教师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向科学进军。李达校长认为,向现代科学进军要“解决贯彻在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以及“科学研究必须结合实际”。最后他向全体教师提出“为争取达到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李达校长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是办好《武汉大学学报》的重要指导思想。

李达校长撰写的发刊词

《自然科学学报》在 1956 ~ 1965 年共出刊 29期,发表论文 388 篇,其中数学 108 篇,物理学 45篇,化学 130 篇,生物学 84 篇,其他 21 篇。另外还有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约有 23 篇之多,如刘道玉等在《自然科学学报》1959 年第 5、9 两期上连续发表的文章,就是他们的毕业论文。这对激发在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科研能力,活跃学校思想和学术空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自然科学学报》开始是半年刊,每逢6月和12月出版。实际上为不定期,篇幅也不定,这种状况基本上一直持续到1962年其间,少的一年只出版了2期,多的一年出版了10期。1961年停刊一年。

从1962年第1期起,《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仍为高尚荫,副主编是王治樑、余家荣、吴熙载,编委有叶峤、龙咸灵、李国平、粱百先、张懋森,戴伦焰等。从1963年起,刊物基本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为季刊定期发行,每年3,6,9,12月出版,在编辑方针和组稿等方面也有切实可行的规则。《征稿简则》对学报方针和性质、稿源有具体规定,指出“本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季刊,专载本校有关学术性专题研究论文、报告,凡适合上述要求的武汉地区其他院校稿件亦所欢迎”。这就明确规定学报是“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稿件以本校为主,也适当刊登少量校外稿件。对来稿要求也有具体规定。

纵观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学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始终保持着期刊固有的学术性的正确方向

《自然科学学报》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虽然不可能不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但《自然科学学报》仍然始终保持着固有的学术性的正确方向,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力求反映武汉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现状。发表过的代表性论文有:李国平在半纯函数及纯函数等方面的12篇论文;张承修的“晶体中原子核四极电矩的热弛豫”,这是张教授1955年回国后最先发表的文章;龙咸灵“武昌电离层F层半厚度及单位柱体电子总数的日变化”;高尚荫“病毒性质的研究”;齐民友“论一级椭圆型线性偏微分方程组解的若干性质”;余家荣“二重Dirichlet级数与二重Laplace变换的收敛性”;路见可“复合边值问题”;曾昭抡、卓仁禧等“元素有机化学研究”等论文,当时在生物系工作的苏联专家谢莫洛娃也发表了文章。记载了武汉大学几年来在科研上的成果和科研进展。

2)按学科分别出版“专号”

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学报》“专号”是学报史上的一个创举。1963年第2期为纪念校庆50周年出版的“专号”,虽为1期,但实际上分3册出版,即“数学专号”、“物理化学专号”和“生物专号”,每册登载论文20篇左右,很多中青年教师发表了文章,集中反映了各系科研成果。为学报今后发表专栏和专刊积累了经验。

从 1962 年到 1965 年,《自然科学学报》总的发展是正常的,并注意到了规范化,例如学报的每篇论文都有中外文摘要(英 、俄文均可),在每篇首页上加了书楣,有的论文载有收稿日期。十分遗憾的是,《理科季刊》十分重视书评文章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学报上没有能坚持,1965 年底到 1966 年初,“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度停刊 , 而且一停就是 8 年。

1973年—1988年

1973年—1974年

1973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下达指示恢复出版大学学报。不久,国务院批准武汉大学恢复出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学报。1973年9月正式复刊出版。学校成立了学报编辑部,陆永良、黄庆璋、胡心如为编辑部负责人。

复刊后的学报在试刊两期之后,1974 年被批准为季刊,正式公开出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 《自然科学版》)由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全国各地邮局发行。同时,在学报的出版管理、订阅、组稿等方面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

1974年—1988年

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后,在学校党委及校行政的领导下,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强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努力恢复和提高学报的学术地位。1980年1月,《自然科学版》学报成立了编辑委员会,主任:高尚荫;副主任:李国平、吴熙载、胡心如;编委有:杨弘远、吴厚心、张俊生、严家骐、卓仁禧、周如松、查全性、梁百先、曾宪昌。从1980年第1期起,由武汉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随后,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属于系、所一级的独立单位,直属学校领导。陆永良任编辑部主任,黄庆璋、何天齐、胡心为任副主任。从1980年9月起,《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批准由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公开发行。

《自然科学版》在1974年到1988年第1季度,共出版正刊57期,发表文章889篇,接近复刊前54年的总和,另外还出版了两期试刊和5期专刊。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恢复和加强了学报固有的学术性特色,开创了《武汉大学学报》自创刊以来的新时期。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版》学报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从学校实际出发,与教学科研同步发展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彻底清算了“极左”思潮对全国学报工作的破坏和干扰,学报的学术性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以1987年为例,正刊4期共发表85篇论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科学院资助的有25篇。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发明奖的项目,全都在《自然科学版》上发表过文章。《自然科学版》坚持从本校实际出发,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步发展,真正把《自然科学版》办成反映武汉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比如,何定杰教授在自己有生的最后几年坚持研究《本草纲目》,其成果在《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系列文章。武汉大学分析科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自然科学版》1974年第2期出版了稀土分析专号,这是武汉大学邀请全国95个单位举行稀土元素分析报告会中精选的论文集,大大提高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

2)突出学科特点,推动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

《自然科学版》特别注重本校的学科特点,对集中的课题采用专栏报道;例如病毒系颗粒提病毒的研究,一个时期成果较多,1981年第2期采用了专栏集中发表。武大基础数学和分析化学,博士点导师集中,稿件量大,为了解决周期长的矛盾,都曾用专刊方式集中发表。对重点中年教师采取跟踪组稿,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对学科带头人,用“学人谱”的形式进行专门介绍。采用这些方式,尊重老专家,依靠中年骨干,扶植优秀青年教师,总结学术研究的经验,树立学习的楷模,活跃武汉大学的学术空气,推动武汉大学的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发挥窗口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起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作用。《自然科学版》注意打破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体制,优先发表一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研究论文,而且在这些论文中,力求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紧密结合,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比如,生物系水稻三系研究和赤眼烽人工模拟卵研究,化学系光学玻璃防雾剂的研制,都是以后获奖的项目。“武汉野生植物和常见栽培植物”,“贵州的鸟类”都是有特色的文章。为了更好的办好《自然科学版》,学报编辑部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党的政策和有关法令、法规,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实现知识更新;并组织编辑人员深入专业领域,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及时组稿,做好发稿计划。在发挥学校窗口的重要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990年—2000年

1990年以来,《武汉大学学报》进入了迅速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时期。从1990年第1期开始,《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仍设有编辑委员会,主编先后有:王仁卉(1990年第1期~1992年第4期)、李卫华(1993年第1期~1997年第6期)、李文鑫(1998年第1期~2000年第6期),副主编先后有:胡心如(1990年第1期~1991年第1期)、杨于高(1990年第2期~),任大志(2000年第1期~)。

《自然科学版》从1993年第1期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28页,双月24日出版。1998年第1期开始,由原来传统的小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刊期和页码不变(见下图)。

中、英文《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

中、英文《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1996年创办了武汉大学自然科学英文版学报,刊名为《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以下简称《自然科学英文版》),是与自然科中文版完全不同的新刊,季刊,季末月出版,大16开,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查全性为《自然科学英文版》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委有:杨弘远、卓仁禧、侯杰昌、王少阶、李卫华、李文鑫、田德诚、王延平、胡迪鹤、康立山、文志英、徐超江、程介克、秦金贵、宋运淳、陈家宽、沈萍。主编:李卫华(1996年第1期~1997年第4期)、李文鑫(1998年第1期~2000年第4期),副主编:杨于高(1996年第1期~),任大志(2000年第1期~)。到2000年底,已出版5卷20期,发表论文612篇。

《自然科学版》和《自然科学英文版》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史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辟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栏目。

以上两刊都由《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编辑部主任先后有:郑传寅(1990年9月~1993年7月)、杨于高(1993年7月~2000年12月),副主任:杨于高(1991年9月~1993年7月)、张炳煊(1991年7月~1999年10月)、吴友法(1993年7月~2000年12月)、任大志(1999年1月~2000年12月)。

这个时期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刊物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组稿,开门办刊

学报的学术质量取决于稿件的学术质量。编辑部改变过去等稿上门的状况,鼓励编辑积极向校内外作者组稿,学报刊发的文章大多数具有一定创见和学术理论深度,不少文章研究的是该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有的是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学术水平。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下,依靠全校师生和编辑人员的努力,学报的整体质量始终处在全国同类学报的前列,很好地反映了武汉大学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的重要地位。

武汉大学获奖的自然科学项目多数都在《自然科学版》上发表过论文。属省部级以上国家基金资助项目的产文率:1991年为29.2%,1993年为36%,以后逐年有所增加,基本保持在70%左右,最高达80%以上。在1998年12月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排行表(CSCD)》中,《自然科学版》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进入前10名。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俄国的文摘杂志(РЖ)、英国的科学文摘(SA)、动物学记录(ZR)、德国的数学文摘(Zbl)等文摘杂志以及国内的文摘期刊和数据库都将自然科版学报作为固定来源期刊加以收录;20多家文摘期刊和数据库(包括SCI、EI、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都收录有我们学报的论文;1998年被“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外联委”向国际上最权威的《SCI》推荐为源刊,已通过初审,现正在复审之中;1998年起美国的工程索引(EI)将《自然科学英文版》作为核心刊源(Compendex)加以收录,2000年《自然科学版》已进入EI(Page One)。

2)加强了刊物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以前,学报编辑对刊物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认识不足,出版比较随意。例如,量和单位、数字表述、版式安排、版权页著录、图表设计、文献著录、乃至开本的大小等,都不规范,也不统一。1990年以后,编辑部开始注重刊物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加大力度,严格要求,现在学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已基本上符合国家要求。

3)管理制度化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编辑部全体同志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学报工作稳步发展。经全体同志集体讨论,编辑部先后建立和修订了以岗位责任制为龙头的9项规章制度,学报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例如,我们建立了内外审读制度,这是一项质量监督制度。就是在每期学报出版后,我们在编辑部以外请一位专家进行全面审读;编辑部内部建立编后审读制度,学报出刊后,在审读的基础上开会进行讨论、总结,找出问题,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全体编辑人员兢兢业业,工作认真负责,严把文章政治质量及学术质量关。编辑工作采用三审(初审、复审、终审)四校(三校+互校)一读(通读清样)制,校对质量差错率在整体上保持不超过万分之一。

4)出版现代化

编辑部配备了微机照排系统,每位编辑都配有一台微机,实现了编辑排版现代化;编发的文章不转版,排版印刷规范、美观大方,印刷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与国际期刊接轨,以及适应武汉大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自然科学版》从1998年第1期开始,改为大16开本出版后,以更高的政治、学术质量和印刷质量服务于国内外读者。

5)编辑人员学者化

为了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把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开展编辑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号召大家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多方积累各种素材,积极写稿。编辑部不定期地组织编辑学研讨会,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编辑部鼓励编辑同志经常出去走一走,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议,以了解动态,开阔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并规定每个编辑每年必须出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现已形成制度。据不完全统计,编辑部编辑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19本。

6)注重社会效益,提倡奉献精神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重要,对于学报编辑部来讲,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更为重要;当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要力争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学报的发行量不大,并略有下降,其他收入也少,编辑部的福利待遇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主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编辑部经常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倡奉献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因此,编辑部全体同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牢固地树立起了质量意识、创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决心把学报办得更好。同时,编辑部也积极采取措施,想办法创收,基本上保证编辑部人员的收入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

 

这十年,是《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速发展的时期,刊物的政治质量、学术水平、编辑质量和印装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被湖北省教委和省出版局授予“先进学报编辑部”称号;199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授予“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1997年获“国家教委系统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9年被湖北省科委授予“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获“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199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被历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核心期刊。

纵观《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70年的历史经验,要办好学报,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把提高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改革,勇于创新;要有一个政治业务能力强、得力能干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热爱编辑工作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要经常联系作者,了解各学科领域的信息动态,及时发现优秀论文,这些都是办好学报的根本保证。

70年的风风雨雨,《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为了更好地办好21世纪的《武汉大学学报》,继续为促进我国的科教事业做出贡献。有鉴于此,此文简略地记录了《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创刊以来的历史,给20世纪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画上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实行强强联合,新的武汉大学成立了,《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新的《武汉大学学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胡心如教授提供了诸多资料,并对本文进行了审读 , 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批量引用
0